关于商请对863计划“十五”重大成效开展宣传的函 国科函办字〔2006〕31号 中宣部: 86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高我国在高技术前沿领域的科技能力而决定实施的重大战略性科技计划。实施二十年来,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最近,“十五”863计划的总结工作已经完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十五”863计划圆满完成了预订目标,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特别是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养和凝聚一大批高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其中,成功研制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实现峰值每秒11.2万亿次,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研发出渤海油田勘探开发急需的七大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为渤海成为我国东部第三大石油基地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渤海油田新增探明储量6.3亿吨,采收率明显提高;成功研制出高产重组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产品,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止提供了技术储备和产品支持等等。“十五”期间参加863计划的科技人员达到五万人,已形成了一批产学研联盟和产业联盟,有力地提高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863计划成效的宣传,可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励社会各界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重大贡献,故特商请贵部将“十五”863计划重大成效的宣传纳入4-6月份第一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专题宣传”当中。宣传要点是: 1.“十五”863计划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十五”863计划在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进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成功经验; 3.“十五”863计划在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的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培养。 特此函商。 科学技术部 二OO六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1: “十五”863计划基本情况 “十五”863计划,着重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其它主要战略目标是:一是在选定的研究领域,显著增强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重点掌握一批能在数年后形成产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技术,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三是造就一批从事高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和创业人才。 根据“突出国家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军民结合,以民为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十五”期间,863计划在民口选定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6个研究领域,共设立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等19个主题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专项等27个重大专项,共安排课题6000余项。中央财政共安排民口863计划专项经费150亿元,比前十五年有了大幅的增长,同时也有力的带动了各部门、地方和企业的投入,自筹及配套经费达到约300亿元。 在具体经费的安排上,进一步体现了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在领域安排上,信息、生物与现代农业和能源三个领域经费占民口总经费的比例接近65%;二是经费重点向重大专项倾斜;三是提高了课题的平均支持强度。 从课题承担单位的性质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参与863计划实施的主体,承担课题数分别占38%、31%和28%,课题经费数分别占27%、30%和40%,企业参与863计划实施的力度得到大幅加强。参加863计划实施的科研人员达到11万多人,参加单位超过1万家。 根据“十五”科技发展总体部署,863计划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知识产权目标。“十五”期间,863计划民口各领域课题共申请专利2万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7万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500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800多项;发表论文7万余篇;培养研究生5万余名;获得各类国家科技一等奖1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国家科技二等奖117项。与前十五年相比,“十五”期间获得的专利数几乎是前十五年总和的三倍,发表论文数提高了一倍,参与计划实施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863计划以加强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为主线,取得了一批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创新技术和重点产业核心技术,获得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成果,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战略科学家、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计划实施的机机上也有了许多重大的改革。 附件2: “十五”863计划各领域重大成效 一、信息技术领域 1.中国超级计算机进入世界前十名,曙光4000A和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承建中国国家网格 2004年6月29日,国家科技部在人民大会堂宣布:“863计划重点项目——曙光4000A通过鉴定验收,曙光4000A实现了对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的技术和应用的双跨越,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作为国家“863计划”的最新成果,曙光4000A作为中国国家网格最大主节点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在2004年6月22日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曙光4000A以每秒80610亿次Linpack计算值位列全球第十,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最好成绩。随着曙光4000A的推出,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了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应用的国家。 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是“十五”863计划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上海市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成果。该成果源于863计划信息领域“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专项,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曙光4000A于2001年启动预研,2002年10月签定863合同,2003年完成系统设计,2004年6月最终研制成功。曙光4000A以曙光公司和TYAN公司联合开发的4CPU服务器主板、AMD公司64位(与32位兼容的)Opteron处理器、Myricom公司的Myrinet2000互连网络、TurboLinux操作系统为基础部件,实现了峰值11.2万亿次,Linpack值8.06万亿次的性能,是目前国内公布的最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系统采用集群体系结构,。全机640个运算结点共2560个64位CPU,5TB内存,42.5TB磁盘。系统在集群管理软件、面向网格的软件方面具有独到的技术特点。曙光4000A实现了国产超级服务器在主板设计等核心级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工业标准机群”的技术增值,攻克了一系列“大规模机群”计算的关键技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