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关于印发《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通知 建城[2006]1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北京、重庆市市政管委,上海市建委,天津市市容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现将《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强化环境卫生管理,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把我国城乡环境卫生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目录 前言 一、城乡环境卫生的基本情况 二、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四、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五、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 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结束语 前言 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城乡环境卫生体系,是为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废弃物,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进行的有关生活废弃物的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综合利用和社会管理等活动的总称。 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很快。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迅速发展,环境卫生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推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卫生体系的建设,把环境卫生事业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加快生活废弃物污染治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我国环境卫生事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城乡环境卫生的基本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积极推进以提高环境质量和以市场为取向的环境卫生管理和作业服务体制改革,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建设,社会公众参与程度日益加大,环境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垃圾处理率持续增长。截至2004年底,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共559座,比1979年的12座增长了46.6倍;公共厕所109629座,比1979年的54180座增长了一倍;城市环卫专用车辆为60238台,比1979年的5316台增长了11.3倍。2004年,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为238519吨,比1979年1937吨增长了123倍;集中处理量为8089万吨,比1979年584万吨增长了13.9倍;集中处理率由1979年的23.28%增加到2003年的52.12%。 ——生活垃圾管理逐步加强,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长效管理,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收集逐步推行袋装化,部分城市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2000年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武汉、桂林、南京等8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03年制定颁发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2004年制定颁发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垃圾清运逐步密封化,许多城市开始使用密闭垃圾运输车、压缩式垃圾车。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观。 ——生活垃圾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大,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尤其是“八五”至“十五”期间,通过国家和我部等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堆肥、卫生填埋、焚烧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深圳清水河垃圾处理厂3#焚烧炉的国产化改造,国产化率达80%,技术性能超过了原引进设备水平,为中国大型焚烧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基础。为了加大垃圾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建设部成立了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环境工程技术推广办公室,协调各有关科研单位,承担国家有关城市垃圾处理重大科研课题,及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技术协作。国家已开始将环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城市和高等院校拥有和开设了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机构或学科(专业),并已初具规模。对于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环境卫生科技体系。在社会上,有关环境卫生知识的普及得到关注。 ——一批政策法规陆续出台,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于20世纪 80年代。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城市建设技术》绿皮书。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央爱卫会《关于处理城市垃圾改善环境卫生面貌的报告》。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批转了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几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