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关于在我部广大共青团员和各级团干部中开展“学理论,知团情”党团知识答题活动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商务部团委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5-10-25
【实施日期】 2005-10-2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关于在我部广大共青团员和各级团干部中开展“学理论,知团情”党团知识答题活动的通知
 
 
  为贯彻落实团中央进一步普及党团知识的要求,深化我部正在开展的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决定在我部广大团员和各级团干部中开展“学理论 知团情”党团知识答题活动。
  现将试题下发给你们(可复印),请组织本单位共青团员和团干部在认真学习《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读本》和《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问答》的基础上,进行答题,并于11月5日前,按照本单位共青团员和团干部人数(试题可复印),将答卷交主题教育活动办公室(部团委,部机关主楼2109)。联系电话:65197592。
 
商务部团委
二〇〇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  附件:
《“学理论 知团情”党团知识答题活动试题》
  单选题
  1、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是 ( )
    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 C.《哥达纲领批判》
  2、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 )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3、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党的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六届七中全会
  4、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具体内容是( )。
    A.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全党务必继续保持优良的学习传统,务必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全党务必继续坚持革命统一战线,务必继续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 )。
    A.主题 B.本质 C.精髓
  6、江泽民同志提出,始终代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
    A.胜利之源 B.力量之源 C.发展之源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分别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 )。
    A.人类历史进步的规律 B.人类思想认识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中国各族人民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先锋队
  9、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 ) 。
    A.党的建设 B.党的教育 C.党员规模
  10、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 ),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A.根本领导原则 B.根本管理原则 C.根本组织原则
  11、总结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 )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A.党的思想路线 B.党的政治路线 C.党的组织路线
  12、(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A.发展 B.创新 C.改革
  13、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 。
    A.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B.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C.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
  14、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 。
    A.坚持以人为本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事求是
  15、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是( ) 。
    A.国际主义 B.爱国主义 C.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6、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 ) ,从此拉开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A.《新青年》 B.《青年杂志》 C.《青春》
  17、 ( ) 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A.1919 B.1921 C.1922
  18、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5月5日至10日在 ( )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建立。
    A.上海 B.广州 C.北京
  19、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 ) 。
    A.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B.中国共产青年团 C.中国少年共产党
  20、斯大林于1926年11月30日在《论中国革命的前途》一文中指出:“必须注意,谁也不像中国青年那样深刻而敏锐地体验到 ( )的压迫,谁也不像中国青年那样尖锐而痛楚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