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
【字体:
【发布部门】 卫生部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5-08-30
【实施日期】 2005-08-3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
 
 
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鼠疫流行呈上升趋势。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复杂。特别是近年来,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人间鼠疫时有发生。而且,由于经济开发,人群进入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地区的活动不断增加,国际交往频繁,鼠疫对人类的威胁日趋严重,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社会的稳定,要充分认识鼠疫监测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必须坚持开展全面、系统地鼠疫监测工作。
  一、监测目的
  鼠疫监测是为了预防和控制鼠疫发生和流行而开展的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通过主动监测,系统收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的相关信息,尽早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与流行,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为鼠疫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间鼠疫监测
  (一)工作目标:以人间鼠疫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及时控制为主要工作目标。
  (二)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鼠疫监测网络
  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人间鼠疫监测网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鼠布基地)是全国鼠疫监测中心,省级疾控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鼠防专业机构,下同)为本省(区)鼠疫监测中心,市、县级疾控机构为鼠疫监测站;同时要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及各级医疗机构、诊所设鼠疫监测员,适时对人间鼠疫进行监控。在鼠疫好发季节,各级疾控机构均应设疫情电话,并应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
  2.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诊所的首诊医生,要对病人做出初步诊断,如为疑似鼠疫病人,就地隔离,按照程序及时报告,并根据不同病型采取标本送检。在动物鼠疫流行猛烈,对人群威胁较大时,应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对动物鼠疫流行区内人群进行巡回检诊,必要时设立交通卫生检疫站。
  3.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鼠疫病人、疑似鼠疫病人后,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并以最快的方式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疫情信息。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按规定采取隔离病人、核实诊断、疫区处理等措施。
  鼠疫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鼠疫诊断标准》(GB15991-1995)执行,省级疾控机构负责对病例诊断进行确认,并责成原报告单位对疑似鼠疫的诊断进行订正(确诊或排除)。
  4.在鼠疫好发季节,监测单位应注意发现所辖范围内居民可疑病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按规定及时上报,防止疫情的蔓延和流行。所有人间疫情信息,如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动物流行病学、景观生态学及其他环境信息,都应系统收集整理,按照有关规定通过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上报。
  5.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在鼠疫流行季节,鼠疫疫源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辖区内定期组织开展以“三报三不”为主要内容的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疫区及其毗邻地区群众防病保健意识。
  6.定期进行人员培训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进行培训,尤其对接诊医生进行培训,以鼠疫诊断、治疗、疫情报告、医院现场及感染控制等鼠疫防治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
  7.强化对疫源动物的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宣传国家关于鼠疫疫源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协同铁路、交通、民航、公安、工商管理、动物检疫等部门,严禁非法猎捕、运输、销售疫源动物和未经动物检疫处理的动物皮张。
  三、动物鼠疫监测
 (一)监测地区
 1.已知鼠疫疫源地及其毗邻地区;
 2.建国前后连续2年有原发腺鼠疫地区;
 3.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分布的地区;
 4.与邻国鼠疫疫源地毗邻地区;
 5.其它可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地区;
 6.大型开发建设项目需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地区。
 (二)监测点设置
 在11类疫源地设立的国家级鼠疫监测点,按照《鼠疫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疫源地类型、疫情动态、工作重点、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设立省级固定监测点,进行系统监测;在其它监测地区设流动监测点,主要开展宿主和媒介数量等一些项目调查,尽可能多的广泛收集可检材料。
 (三)监测要求
 1.监测时间:疫源动物在地面活动的整个时间。
 2.监测范围:
 (1)固定监测点:监测范围为10000~40000h┫;
 (2)流动监测点:应有计划地以流动方式在整个监测区内进行,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范围为2500~20000h┫,南方家鼠疫源地以自然村为监测单位;
 (3)面区监测:各地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开展面区监测的地点和材料收集范围;
 (4)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监测地区应选择人口密集、交通要道、工矿和军事用地附近的活动性疫源地区;疫源地指征明显的可疑地区;疫源地性质和范围不清楚的地区。
 3.监测工作单位:以县级疾控机构为基本监测工作单位,承担本行政区域的鼠疫监测任务。县级疾控机构监测力量不足时,省级或市级疾控机构应直接设置监测点,或参与完成县级鼠疫监测工作。
  4.监测形式: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以固定监测为主,其他监测工作以流动监测形式为主。
  (1)固定监测:主要是系统地监测动物鼠疫流行动态,观察宿主、媒介的种群数量和生态变化,研究鼠疫传播规律。一般情况下,固定监测点每年或3~5年进行一次轮换。但为了掌握鼠疫流行规律,积累连续性鼠疫监测资料,各省(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在少数地区设立长期鼠疫固定监测点。
  (2)流动监测:主要根据人间鼠疫疫情、动物鼠疫疫点的分布、主要宿主的空间分布、数量水平、地理景观特点等,在所辖县(市、旗)内划分监测区,有计划、分期分片地轮换监测,并以掌握宿主数量和血清学监测为主。
  (3)面区监测:为了及时发现动物间疫情,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鼠疫主要宿主病原学及血清学监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