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关于2005年气象正研级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  
【发文字号】 气人函【2005】185号
【发布日期】 2005-06-30
【实施日期】 2005-06-3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关于2005年气象正研级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气人函【2005】1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根据2005年度中国气象局正研级职称评审工作安排,本年度正研级职称评审专业组答辩安排在9月中下旬进行,评审会议将于10月上中旬在北京召开,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现将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资格条件
  凡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应符合《气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附件1,以下简称“《评审条件》”)规定的有关要求。
  二、申报程序
  (一)申报参加正研级职称评审的人员,应依据《评审条件》和本通知的有关要求,向所在司局级单位提出申请,并按要求填写有关表格、提供有关材料。
  (二)申报人所在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应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对照《评审条件》认真把关。凡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入以后的工作程序。
  (三)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将申报人提供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以下简称“《评审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简表》(以下简称“《简表》”)、《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以下简称“《工作总结》”)等主要成果材料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
  (四)公示结束后,司局级单位可以采取如下两种形式之一进行推荐:
  1.经同行专家审议后进行推荐。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从《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2005)》(附件2)中遴选五名同行专家(本人联系无效)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审议,并填写《专业技术职务同行专家审议推荐表》(附件3)。经3名及以上同行专家审议为“符合”者视为审议通过,由所在司局级单位进行推荐。
  属于《评审条件》第六(二)中规定的破格申报人,必须经过5名以上(其中部门外2名以上)院士或博士生导师同行专家推荐,并填写《破格申报人员推荐意见表》(附件4)。然后由所在司局级单位进行推荐。
  2.经副研级评委会审议后进行推荐。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将申报人材料提交副研级评委会审议(出席会议的评委人数不得少于评委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并进行投票表决。若获“同意推荐”票数达到出席会议委员半数以上者,视为审议通过,填写《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表》(附件5),由所在司局级单位进行推荐。
  以上两种推荐方式,司局级单位的推荐函中应对公示情况进行说明。
  (五)司局级单位须在2005年8月26日前将申报人的有关材料报送正研级评委会办公室,评委会办公室不受理个人报送的评审材料。
  三、关于申报专业和系列问题
  申报人根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性质,选择相应专业和职称系列。
  (一)专业选择。申报人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主要业绩和论文、技术报告情况,可在“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气象信息技术”以及“气象科技管理”等6个专业(专业组划分及其说明见附件6)中选择一个相应的专业参加评审,并参加所在的专业组答辩。
  (二)职称系列的选择。申报人应根据本人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和从事专业技术经历与业绩,按照《评审条件》要求选择职称系列。转系列评审者,必须说明原因。
  四、关于专业组答辩
  专业组答辩分自我陈述和考核答辩两部分,具体程序为:
  (一)自我陈述。申报人针对相应的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用PowerPoint方式作自任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工作报告,时间为20分钟。
  (二)考核答辩。由专业组成员围绕申报人的自述报告和有关材料提出问题,答辩人回答,提问与回答问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答辩人回答问题要简明、切题,如含糊、拖沓、不切题意,主持人有权终止其回答。
  五、申报材料要求
  (一)电子版材料
  1、2005年正研级评审工作中继续使用修改完善后的《中国气象局职称评审录入系统》(以下简称《职称录入系统》),该系统涵盖了《评审表》、《简表》、《工作总结》等方面内容。申报人需在《职称录入系统》中录入本人的有关资料信息,经司局级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汇总后生成上报数据文件,通过NOTES统一报送正研级评委会办公室(《职称录入系统》将于7月15日从NOTES发至各单位人事部门)。
  2.《简表》通过《职称录入系统》录入后,生成Word文件,文件名格式:简表-司局级单位-申报人姓名。
  3.申报人员卡片(电子版随后从NOTES发至各单位人事部门),按照卡片中的说明认真填写,文件名格式:卡片-司局级单位-申报人姓名。
  4. 申报人答辩自述报告的PowerPoint,文件名格式:自述报告-司局级单位-申报人姓名。
  (二)纸制材料
  1.《评审表》、《工作总结》(不超过3000字)材料一式3份,可通过《职称录入系统》打印。
  2.《简表》一式5份(全部原件),可通过《职称录入系统》打印。《简表》分为研究员、气象业务技术正高工和气象科技管理正高工三种,须根据选择的申报系列填写,并要双面打印或复印。特别要注意留出规定的页边距,以便装订。
  3.《专业技术职务同行专家审议推荐表》或《破格申报人员推荐表》或《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表》一式3份。
  4.司局级单位推荐函及推荐意见一式3份。
  5.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或成绩通知单复印件,学历、资历证明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各一式3份。
  6.反映本人任现职以来学术技术水平的论文、论著、技术报告3-5篇,并复印一式3份;若有论著,要提供1部论著。对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应注明核心期刊的级别(核心期刊的确定及期刊名录见附件7)。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应提供相关权威机构的检索证明。待发表的文章要提供录用证明(录用证明的截止日期为2005年8月26日),否则不予承认。
  报送的纸制材料均用A4纸打印或复印,其中《评审表》、《专业技术职务同行专家审议推荐表》或《破格申报人员推荐表》或《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议推荐表》、个人《工作总结》和司局级单位推荐函及推荐意见等4个材料单独装订,以便存档。
  六、其它有关事宜
  (一)申报人所在的司局级单位根据《评审条件》和本通知的要求,负责对申报人的学历、资历、评审系列、评审专业及评审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把关(如:有无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评审系列不符,有无奖励、论文在评副研和评正研时重复使用等情况),若因本单位对推荐申报人评审材料把关不严而出现影响申报人正常评审的情况,后果由申报人所在司局级单位和申报人负责。
  (二)申报人在使用《职称评审系统》录入本人资料前,请先认真阅读《职称评审系统》使用说明和《简表》填写说明(将随软件一并从NOTES发至各单位人事部门),严格按有关要求填写。同时,请申报人将本人申报材料留有备份,无特殊情况申报材料不再退还。
  (三)申报材料的报送时间:
  1.申报材料的受理时间:8月15日一26日(以当日邮戳为准),需报送的材料有①电子版材料:由《职称评审系统》形成的上报数据、《简表》通过NOTES系统发至郑欧邮箱;②纸制材料报送我司人才工作处。
  2.申报人员卡片于9月6日之前通过NOTES系统报送。
  3.申报人答辩自述报告的PowerPoint于专业组答辩前10天通过NOTES系统报送。
  (四)按照人事部的有关规定,评审费由申报人自理,标准是每人500元。参加答辩的人员在报到时交纳。
  (五)本文件下发后,过去已有文件如果与此文件有不一致之处,以此文件规定为准。

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
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附件:1.
气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总 则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气象科技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加快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结合气象科学技术、业务工作特点,制定本评审条件。
  二、本评审条件是从事"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气象信息技术"以及"气象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申报和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依据。
  三、气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分别为:研究员、气象业务技术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和气象科技管理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四、凡按照本评审条件,经中国气象局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正研级评委会")评审通过,并获得相应技术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及任职资格,其职务聘任与工资待遇由所在事企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确定。
  五、申报条件
  凡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热爱祖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和气象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具备如下条件:
  (一)学历(位)、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研级技术工作满5年;
  2. 获硕士学位,取得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研级技术工作满4年;
  3. 获博士学位,取得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副研级技术工作满3年。
  (二)近3年年度考核或聘期期满考核结果为合格(称职)以上等次。
  (三)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应符合人事部或所在省(区、市)政府规定的条件。
  (四)申报人应根据本人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申报评审研究系列或工程系列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五)申报人应根据本人从事工作的专业技术经历、主要业绩和论文、技术报告情况,选择一个相应的专业。
  六、破格申报条件
  (一)学历、资历的破格申报条件
  对学术、技术及管理水平高,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者,可破格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者须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等以上奖励。
  2.作为第一作者,在SCI 、EI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国外的SCI 、EI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的论文可等同于第一作者论文。
  3.承担业务技术把关8年以上,在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或省(区、市)以上政府组织的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做出突出贡献,受到两次以上省部级单位表彰、奖励者,或受到国家表彰、奖励者。
  4.在气象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包括雷电防护、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开发和气象技术保障等)中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或在国家级、省部级技术标准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业务、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非常显著,被省部级单位认可。
  按照上述情况之一破格申报者,学历破格原则上只能降低一个学历层次,资历破格一般控制在一年左右。除极个别优秀者外,学历、资历一般不能同时破格。
  (二)优秀年轻科技骨干的破格申报条件
  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科技骨干(科研岗位35岁以下,业务技术岗位40岁以下),可破格申报评审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者须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之一:
  1.获得"西部气象优秀青年"称号者,或连续两届享受"西部气象优秀年轻人才津贴"者,或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者。
  2.得到5名以上(其中外部门2名以上)院士或博士生导师同行专家推荐(推荐意见要说明被推荐人在何领域表现出了很大的发展潜力),经司局级单位认可,同时还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上的基金项目;或二项以上省部级重大工程、科研项目。
  (2)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分 则
  七、研究员评审条件
  (一) 经历与能力方面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符合下列条件:
  1. 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2.能带领一支团队在本学科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3. 具有较强的争取科研课题的能力,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争取并承担过一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或两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课题);或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上的基金项目。
  4. 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或指导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与成果方面
  1.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撰写以下学术论文之一:
  (1)在SCI 、EI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所著学术论文被国外的SCI 、EI期刊收录或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篇以上。
  (2)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8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在一级核心期刊上不少于5篇。
  2.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2)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研究工作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业务、生态效益,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
  (3)在拓展气象业务领域的前期研究、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做出显著成绩,被省部级以上单位认可。
  八、气象业务技术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一)经历与能力方面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符合下列条件:
  1. 能分析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地方需要和气象科学的发展状况,创造性地提出本专业业务技术发展方向。
  2. 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承担实时业务技术把关工作5年以上,并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或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或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气象现代化建设、业务运行和技术保障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业务水平,做出突出贡献,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认可;或在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开拓了有重大影响的业务领域,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3. 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有一定影响的业务技术带头人,能带领一支团队创造性地解决气象业务发展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有实用价值的业务、服务工作设想和实施方案。
  4.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承担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工程技术项目以及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或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拓展业务工作领域、科技服务领域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开拓新的业务、服务工作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或指导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与成果方面
  1.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承担气象预报预测把关工作,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以及重要社会活动的气象预报预测中准确率高,服务效果好,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被中国气象局两次以上评为优秀值班预报员,或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者。
  (2)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技术革新和现代化建设项目的攻关、开发、引进等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取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具有显著的业务、社会、经济效益,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者。
  (3)作为主要业务技术骨干在气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中,开拓了新的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被省部级以上单位认可。
  (4)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5)气象信息技术与装备的业务技术负责人,主持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两项以上(其中一项为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等技术工作,其成果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6)主持编制国家级或行业、部门技术规范或标准,被国标或业务主管机构采纳并颁布实施;或获得国家专利。
  2.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撰写以下学术论文、技术报告之一: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可包括1-2篇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发现新事实、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指导业务工作成效显著,并经同行专家确认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重要实用价值的技术报告),其中有3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2)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包括项目的分系统、专题)和司局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设计报告、专题技术报告等3篇以上,并具有较高学术见解和重要实用价值,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3)作为主要作者完成2项以上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评估报告、科学计划、发展规划的撰写。
  (4)作为主要完成者编著出版有较高水平和广泛指导作用的重要系统、设备的技术手册或培训教材一部,其中独立完成5万字以上。
  九、气象科技管理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一)经历与能力方面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符合下列条件:
  1. 能分析管理科学和气象科技国内外发展趋势,熟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能根据国家需要和气象科学的发展趋势,提出气象科研、业务、技术、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案。
  2. 具有丰富的科技管理工作实践经验,能组织、管理复杂的科技活动和大型工程技术项目,具有主持或组织编制本专业重大发展规划、计划或多项管理法规、技术标准的经历。
  3. 作为主要管理者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工程技术项目、软科学课题的组织管理或研究工作,或承担过省部级以上重大拓展业务领域、科技服务领域项目(课题)的组织管理工作。
  4. 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或指导高、中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与成果方面
  1.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取得以下业绩成果之一:
  (1)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技术革新、现代化建设或重大气象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组织、管理、协调和决策作用,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奖励者。
  (2)将科学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出的科学管理新思路和管理办法具有独到见解,实施后指导业务技术工作取得明显新成效或使本单位的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的认可。
  (3)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
  (4)主持编制国家级或行业、部门技术规范或标准,提出重要思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做出突出贡献,并被国标或业务主管机构采纳并颁布实施。
  2. 在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撰写以下学术论文、技术报告之一:
  (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可包括1-2篇应用新的科技管理方法、提出和实施新思路、解决重大拓展领域难题、指导业务技术工作成效显著的技术报告,并经同行专家确认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重要实用价值的技术报告),其中有2篇以上为第一作者。
  (2)作为主要作者完成2项以上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评估报告、科学计划、发展规划的撰写。
  附 则
  十、本条件中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是指获奖等级限额内的人员。
  十一、本条件中的验收、认可、肯定、表彰、奖励等均以正式书面材料为准。
  十二、申报人所在司局级单位应根据申报人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和从事专业技术经历与业绩,对照本评审条件,负责申报人的学历、资历、申评职称系列、申评专业的资格审查。凡不符合要求者,不予推荐。
  十三、本条件由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负责解释。
 
  附件2:
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2005)及其说明

  1.在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正研级评委会办公室对2005年《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收录了气象部门内外500余位专家的信息资料,形成了中国气象局《正研级职称评审同行专家库(2005)》。
  2.专家库主要由在职专家组成(现为中国气象局正研级评委会委员不在收录范围),同时也收录了部分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离、退休专家。
  3.根据收录专家的专业特长,专家库划分为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气候变化与农业和生态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气象信息技术以及气象科技管理等6个专业。为了方便使用,尽可能地收录了专家的专业特长。
  4.为满足气象事业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在同行专家库中尽可能地收录了部门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其中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中科院系统的大气物理所、生态环境中心、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遥感与应用所、植物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水保所、地质地球所、国家海洋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共200多名。同行专家的专业涉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大气环境、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地理地貌、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农业生态、水文气象、水资源、海洋与海气相互作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雷电物理、大气遥感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5.被收录的科技管理专家,除具备一般专家的入选条件外,还要求具有在副司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
  6.各单位应从专家库中聘请与申报人的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家审议申报人的材料,并出具书面的审议意见,该审议意见须经专家本人签字和专家所在单位盖章。
  7.聘请的专家应当是与申报人提供的成果材料无关的人员。所聘专家中至少有两名是在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工作的专家。在同一司局级单位聘请的专家一般不得超过两名。
  8.本专家库每年进行一次调整、修改。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专业同行专家名单(137人)

  序号 单 位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专 业 备注
  1 中国气象局 许小峰 男 1957.01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2 中国气象局 王守荣 男 1950.08 正高工 气候
  3 中国气象局 李 柏 男 1959.09 正高工 短时预报、技术开发、雷达
  4 中国气象局 胡 欣 男 1959.12 正高工 气象预报与技术开发
  5 气科院 倪允琪 男 1941.05 教授 天气气候 博导
  6 气科院 徐祥德 男 1942.08 研究员 天气动力、数值预报 博导
  7 气科院 柳崇健 男 1943.09 研究员 天气气候
  8 气科院 薛纪善 男 1943.09 研究员 数值预报研究
  9 气科院 陈德辉 男 1955.07 正高工 天气预报与服务
  10 气科院 金之雁 男 1962.04 正高工 数值预报
  11 气科院 杨学胜 男 1965.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
  12 气科院 赵 南 男 1963.02 研究员 天气气候
  13 气科院 张 华 男 1962.01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14 气科院 林永辉 男 1967.06 研究员 预报与服务
  15 气科院 朱国富 男 1965.10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16 气科院 康红文 男 1968.05 研究员 预报与服务
  17 气科院 徐国强 男 1964.11 研究员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18 气象中心 李延香 女 1943.06 正高工 天气预报
  19 气象中心 刘还珠 女 1944.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产品应用推广
  20 气象中心 闫之辉 男 1955.01 正高工 数值预报
  21 气象中心 杨克明 男 1946.11 正高工 天气预报
  22 气象中心 杨元琴 女 1952.09 正高工 预报与服务
  23 气象中心 裘国庆 男 1943.02 正高工 天气预报
  24 气象中心 肖子牛 男 1965.05 研究员 天气气候
  25 气候中心 何 敏 女 1944.01 正高工 短期气候预测
  26 气候中心 祝昌汉 男 1944.04 正高工 气候
  27 气候中心 陈乾金 男 1944.09 正高工 气候诊断分析
  28 气候中心 张强 男 1962.11 正高工 天气、气候与气象服务
  29 信息中心 熊安元 男 1963.06 正高工 气候资料处理
  30 信息中心 王伯民 男 1945.01 正高工 气候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