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全国逐步推广和深入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作,服务提供不够规范,信息管理工作较为薄弱等问题。为逐步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规划目标,有效降低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现就进一步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完善协作机制 各地要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完善卫生系统内部由妇幼部门牵头,疾控、医政、规财等部门参与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妇幼部门主要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医疗保健机构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以及提供信息和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疾控部门负责指导婚前保健人群和孕产妇艾滋病抗体的筛查及承担确认试验等工作,为建设艾滋病筛查和确证实验室及艾滋病检测点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做好检测人员的培训。医政部门负责阳性孕产妇和婴儿的救治工作。规划财务部门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经费的统筹安排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二、科学规范开展工作,落实修订方案 根据我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进展,我部组织专家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修订)》(以下简称《修订方案》)。《修订方案》进一步强调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的策略,对咨询检测服务、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方案、婴儿喂养指导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各地要参照《修订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本地具体操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有机结合,切实落实各项干预措施,取得实效。 三、加强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网络直报 各地要重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提高阳性孕产妇及婴儿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开展信息管理相关培训、督导与质量控制活动,规范数据信息的收集、上报与管理,提高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利用。《修订方案》中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信息管理、相关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同时,我部组织开发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即将在全国范围投入应用。各地应按照《修订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数据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在国家开展相关培训后,及时应用“信息系统”开展网络直报工作,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四、做好专项资金管理,保障工作经费 国家在原有271个县市工作基础上,将中央补助地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工作的地区扩展到全国130个市(地、州)的333个县(市、区)(详见附件2)。各地要严格按照《财政部 卫生部关于下达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财社(2007)190号)及其附件《2007年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要求,积极开展相应工作,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能力建设,保证资金的专项使用。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地方资金和项目经费支持,加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的覆盖面,将全省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纳入综合管理,保障工作经费,落实综合服务措施。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附件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修订) 为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实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特修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最大程度地减少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1. 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和服务模式。 2.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 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4. 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以上。 5. 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6.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 7.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85%以上。 8.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及18月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9. 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50%。 二、策略及措施 (一)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广泛社会动员。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和社会支持。 1. 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各地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规划中,制订本地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工作顺利实施。 2. 加强多部门协作 卫生系统内部应建立以妇幼部门为主,疾控、医政、规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作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积极与妇联、计生、民政、财政、教育、共青团、文化、广电、公安等部门协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减少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及综合的关怀与支持,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3.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各种传媒、学校课程、讲座及咨询热线等形式,在妇女人群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结合孕产期保健、婚前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在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病房、产房、婚前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等多种场所,对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儿童家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点指导。 (二)在生殖保健服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生殖健康医疗保健服务中,应该关注妇女艾滋病感染的可能途径和感染状况,将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感染以及减少艾滋病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与生殖健康医疗服务密切结合。 1. 提供艾滋病预防信息及服务,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在生殖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结合婚前保健、妇女病查治、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防治、计划生育等医疗服务,主动为接受医疗服务的妇女及其配偶/性伴侣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妇女对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避免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行为,增强防护意识;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对有高危行为者,动员其接受艾滋病检测和进一步的咨询,预防配偶/性伴侣感染,最大程度地减少育龄妇女的艾滋病感染和传播。 2. 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减少非意愿妊娠 应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及预防的信息、相应的避孕咨询及服务、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等,帮助选择安全的性行为方式,制订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为发生意外妊娠的妇女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的非意愿妊娠。 (三)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以妇幼保健网络为平台,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常规化工作机制,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到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以妇女、儿童和家庭为中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体系。 1. 提供咨询与检测服务 医疗保健机构应在提供孕产期保健的同时,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信息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建议并动员孕产妇接受艾滋病检测;提供艾滋病感染危险行为相关信息,进行危险行为评估。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强调孕期尽早检测,尽快明确感染状况。孕产期保健艾滋病检测和服务流程见附件1。 根据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提供检测后咨询服务。解释检测结果;提供预防艾滋病感染和改变危险行为的信息;提供避孕、孕产期保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转介服务等指导。 2.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保健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孕期、产时及产后的常规保健和随访,加强孕期保健、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支持、艾滋病相关症状体征监测、住院分娩、喂养指导、产后避孕、心理支持、家庭防护指导等服务。对选择终止妊娠的孕妇,提供人工终止妊娠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产后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 3. 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密切监测艾滋病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条件地区进行CD4细胞检测。根据感染孕产妇的疾病发展程度、免疫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兼顾孕产妇自身健康和预防母婴传播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方案(见附件2)。 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确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及时、全程、规范用药。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充分告知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家人坚持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及相关信息,提高用药依从性;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孕产妇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状况,密切关注耐药性及药物副作用,加强抗病毒药物应用后的随访,必要时进行处理或提供转介服务。 4. 提供适宜的、安全的助产服务 动员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适宜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的儿童感染机率。 5. 婴儿喂养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对人工喂养的可接受性、适宜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并进行婴儿喂养的科学指导与随访,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喂养导致的母婴传播,并保障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6. 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保健 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按照国家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免疫接种,在未完成免疫接种程序时,应注意避免与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人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随访服务,使其于12月龄和18月龄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婴儿随访和检测服务流程见附件1。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开展婴儿早期诊断检测,以便尽早提供相应服务。 7. 提供关怀和支持 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应根据本机构服务的特点和内容,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综合关怀及转介服务等,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减少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组织管理及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顺利实施。 明确组织分工,加强机构建设,开展人员培训,规范实验室检测,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的服务能力,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各项措施的实施。 1. 组织与分工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组织协调下,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国家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写培训教材进行师资培训;对各地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检查和工作评价;负责信息收集和分析;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的科学研究等。 各省、市、县级妇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 各省、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指导,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工作的进展进行督导检查及人员培训;负责本辖区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工作。 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参与并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 2. 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所有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求及服务流程提供服务。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管理、技术以及基本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能力。 3. 人员培训 对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知识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妇幼卫生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或由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家-省-市(地)-县(区)-乡-村的逐级培训。 4. 规范实验室检测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建立符合要求的艾滋病初筛和确证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点,完善检测制度,规范检测操作,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分工协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检测流程。 5. 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通知主管领导,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取得联系,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进行登记并正确使用预防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三、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及管理,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信息资料包括相关报表和各类登记。报表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等系列个案登记卡。各类登记包括包含艾滋病咨询检测记录的婚前保健门诊登记、孕期保健门诊登记、分娩登记和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孕产妇的检测结果报告单、保健手册、病历记录、随访记录等。 对所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婚检妇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并填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相关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上报流程及要求详见附件3。 四、监督指导与评估 建立国家、省、市(地)、县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卫生部及国家级技术指导部门,负责制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方案,定期进行抽查和监督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国家督导方案制订本地区督导方案,定期组织自查和监督指导,评估辖区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不断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质量。 附件: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2.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附件2: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一、没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既往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一)建议方案。 孕期:自妊娠28周(或妊娠28周后发现感染尽早)开始口服齐多夫定(AZT )300mg,每日2次,至临产; 临产后:立即口服AZT 300mg,奈韦拉平(NVP)200mg以及拉米夫定(3TC)150mg;之后每3小时服用AZT 300mg,每12小时服用3TC 150mg,直至分娩结束; 分娩后:产妇继续口服AZT 300mg及3TC 15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周。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同时口服AZT 4 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不足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 4周。 对于孕期未发现、临产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也应及时按照建议方案,自临产后的药物方案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分娩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产妇本人可以暂不应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婴儿则应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开始应用单剂量NVP以及4周AZT,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同建议方案。 (二)最低限度方案。 产妇临产后:立即口服奈韦拉平(NVP)200mg,一次;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 二、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或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参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2007版)》相关内容。 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服用AZT 4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需持续4周。 附件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 http://202.96.155.170/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fybjysqwss/cmsrsdocument/doc1036.doc 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时限 (一)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表1-Ⅰ、表1-Ⅱ、表1-Ⅲ)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于次月5日前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本机构填写部分)上报至本辖区的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收集、整理、汇总和审核后,形成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表1),于次月15日前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二)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系列个案登记卡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表2-Ⅰ)应于获得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确认试验阳性结果后5日内填报。对既往已确认感染者,本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中了解其感染状态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表2-Ⅱ)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出现妊娠结局或产褥期(分娩至42日)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表2-Ⅲ)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满1、3、6、9、12、18个月后 5日内填报。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各级随时报告的各类"个案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婚检妇女、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登记卡进行审核,并逐级上报,于接到报告后10日内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 附表:http://202.96.155.170/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fybjysqwss/cmsrsdocument/doc1036.doc 四、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登记卡(保密)填卡说明 (一)本登记卡中,未标明"非必填"的项目均为必须填写项(跳转项目除外)。 (二)本登记卡中,未标明"多选"的选择题,一律为"单选"。 (三)本登记卡中所有的日期均为公历日期,年份4位、月份2位、日期2位。若月份或日期不足2位时,则月份或日期的第1位填"0"。月份、日期均不详时,填写"07"月"01"日;已知年份、月份,仅日期不详时,填写"15"日。 (四)编 号: 第一部分,6位,行政区划代码,按国家统计局公布标准执行; 第二部分,3位,医院助产机构编码,由当地卫生局统一编制; 第三部分,4位,填报年度编码,填写填报所属年份; 第四部分,3位,个人顺序编码,按每个医疗助产机构填报顺序依次编码。 每个婚检妇女、每个孕产妇的每一次妊娠须对应一个唯一的编号。 (五)省(区、市)、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请据实填写,注意与编码第一、二、三部分内容一致。 表2-Ⅰ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 一、基本情况 姓 名:请填写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的姓名,与身份证(或户口本、军官证等有效证件)上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必须填写,既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码,也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码。如果确实无法获得身份证号,则: 前6位填写填报县(市、区)的行政区划代码; 第7-10位填写出生年份; 第11-12位填写出生月份; 第13-14位填写出生日期; 第15-18位填写:自9999开始依次逆序编写,如9999,9998,9997等。 出生日期:请填写公历出生的年月日。如确实无法获得,请填写周岁。 民 族:请在相应民族前划"√"。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文化程度:请在相应文化程度前划"√"。文化程度是指孕产妇/妇女接受国内外教育所取得的最高学历或现有文化水平所相当的学历。文盲/半文盲:指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小学: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小学程度的毕业、肆业生,也包括没有上过小学,但识字超过1500个,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便条,达到扫盲标准的人;初中: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初中程度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技工学校,相当于初中的,填写"初中";高中: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专程度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技工学校,相当于高中的,填写"高中";大专或大学: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通过自学经过国家统一举办的自学考试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证书的,也填写"大学或大专";硕士及以上: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毕业及在校生。 职 业:请在相应职业前划"√"。 婚姻状况:请填写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时的婚姻状况。未婚:指从未结过婚。已婚:指办理了国家法律婚姻登记手续,并且没有离异或丧偶。其中,初婚指第一次结婚;再婚指离婚或丧偶后再次结婚。同居:未办理国家法律婚姻登记手续,但同居共同生活。离婚:因各种原因,夫妻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者并且未再婚。丧偶:配偶去世未再婚。 孕产情况:孕次:填写所有的妊娠次数(含本次);产次,填写既往满28周后妊娠终止的次数,不考虑妊娠终止方式及妊娠结局(不含本次)。 现 住 址:请详细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现居住地址,具体到门牌号。 户口所在地:请详细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户口所在地址,具体到门牌号。 工作单位:请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工作单位名称,如果没有工作单位,请填写"无"。 联系电话:请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联系方式。 孕产妇/妇女属于:请在相应的类别前划"√",用于标识孕产妇/妇女现住地址与医疗助产机构所在辖区的关系。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情况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期:被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时期。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具体时间:尽可能填写孕产妇/妇女被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具体时间。月份不详时,填写"07"月。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根据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妇女的高危行为和危险因素判断其可能性最大的感染途径。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注射毒品:包括静脉或肌肉等注射毒品,特别是有过共用注射器经历的,不包括单纯口吸、鼻吸等不刺破皮肤、粘膜的吸毒方式。 性 传 播:指通过与异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采血(浆):指献血/血浆等。 输血/血制品:指输受过全血/成份血/血浆/血制品等。 母婴传播:指感染孕产妇/妇女的母亲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妇女在母亲妊娠、分娩、母乳喂养等过程中被感染。 职业暴露: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等有关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传播。 不 详:指感染途径无法判断。 其 他:上述未列举,但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接触史。如在此选项前划"√",应在后面空白处进行说明。 相关危险行为:可多选,请在适合的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与HIV感染配偶或男友的性生活:指配偶或固定性伴已被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多 性 伴:指非商业性的有一个或多个非婚异性性伴。 商业性行为:指卖淫或嫖娼性行为。 注射吸毒:同前所述。 有偿采供血:指有偿地献(供)血或血浆。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同前所述。 纹身或穿耳等身体刺伤:指纹身或穿耳等使用锐器刺伤皮肤的行为。 意外伤害:指可能造成感染的意外的伤害。 职业暴露:同前所述。 医源性感染:因为就医、就诊(包括手术、口腔、内窥镜等所有侵入性操作和各类手术)而受到感染。 三、丈夫/性伴情况 姓 名:丈夫或性伴的姓名。如丈夫及性伴超过1人,可另附该张表格上报。 出生日期:请尽可能填写丈夫或性伴的出生日期。如确实无法获得,请填写实足年龄。 民 族:请在相应的民族前划"√"。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文化程度:请在相应文化程度前划"√"。具体说明同前。 职 业:请在相应职业前划"√"。 HIV检测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选择不详或未检测者跳到"相关危险行为(多选)"处。尽可能填写其确认感染时间,具体说明同前。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请在相应感染途径前划"√"。具体说明同前。其中, 异性传播:指通过与异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同性传播:指通过与同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相关危险行为: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说明同前。 多性伴:指非商业性的有一个或多个非婚异性/同性性伴。 同性性行为:指与同性之间的性行为。 四、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情况 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时期:请根据本次接受服务的时期,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婚前检查的妇女怀孕,则按孕妇登记,在"孕期"选项前划"√"。 艾滋病检测前咨询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艾滋病检测后咨询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请填写填报单位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指填写本登记卡的日期。 备 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婚检妇女完成本登记卡即结案。 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 姓 名:请填写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姓名,与表2-Ⅰ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与表2-Ⅰ的身份证号一致。 一、本次妊娠及孕产期保健情况 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请填写公历日期。末次月经时间指最后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 预 产 期:请根据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计算并填写预产期。预产期计算公式: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月份数减3(或月份数≤3时加9),日期数加7即为预产期的日期。应用公历日期计算。 初检孕周:请填写孕产妇第一次接受孕产期保健的时间。孕周自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开始计算。 妊娠结局: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分娩指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娩出。自然流产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无人为因素情况下,妊娠终止。人工终止妊娠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人为干预的妊娠终止。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是否失访: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失访时期请填写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孕周或产后周数。 妊娠结局为"自然流产"、"人工终止妊娠"或"其他"者,不必填写本登记卡的其余部分,填写完"是否失访"后,跳至"报告单位"处,并结案。 孕产期异常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疾病需经过乡级(含)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早 产: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间分娩者。 中重度贫血:指妊娠期红细胞计数RBC < 3.0×1012/L,血红蛋白Hb < 90 g/L的贫血。 妊娠高血压疾病:指妇女妊娠期特有,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胎膜早破:指在临产前胎膜破裂。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滞 产:指总产程超过24小时。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的过程。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妊娠前已有糖尿病以及妊娠后才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前或妊娠后才发现患有心脏病。 妊娠梅毒:妊娠前或妊娠期间感染梅毒。 分娩方式:请在相应选项前划"√"。阴道产指从阴道分娩;择期剖宫产指临产前的剖宫产;急诊剖宫产指临产及临产以后的剖宫产。 分娩时间:指胎儿娩出的时间。阴道产填写总产程。孕周以及总产程的计算同前所述。 分娩地点: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产科操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会阴裂伤:请在相应选项前划"√"。Ⅰ度裂伤指会阴部皮肤、粘膜、阴唇系带、前庭粘膜与阴道粘膜等撕裂,未累及肌层和筋膜;Ⅱ度裂伤指皮肤、粘膜及肌肉(会阴深、浅横机、肛提肌)与筋膜裂伤,但肛门括约肌是完整的;Ⅲ度裂伤指除皮肤、粘膜、会阴体撕裂外,还包括肛门括约肌完全裂伤,甚至阴道直肠隔及部分直肠壁裂伤。 分娩胎数: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孕产妇结局: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死亡原因请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填写直接致死疾病名称。 以下涉及多胎围产儿及婴儿的信息,可另附该表上报。 围产儿转归: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活产指,妊娠28周后,胎儿脱离母体时,有过四种生命现象(包括呼吸、心跳、随意肌收缩和脐带搏动)之一者;死胎指,妊娠28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死产指,胎儿在娩出过程中死亡;新生儿七天内死亡(即早期新生儿死亡)指,活产儿在出生后未满7天死亡。若发生七天内死亡,则无需在"活产"选项前划"√"。 围产儿异常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早产儿指,胎龄 < 37周(<259天)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时的体重 < 2500克;围产期肺炎,包括胎儿期和围产期的肺炎,可在宫内感染,也可能为产时吸入由胎粪及病原体污染的羊水而感染。新生儿窒息指,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内仅有心跳,未建立起正规呼吸运动者;出生缺陷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发育异常,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若有并请填写具体出生缺陷诊断;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随访情况:请根据孕期随访次数填写相应的数字。如果没有随访,请填写"00"或"0"。 二、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请根据孕产妇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未用药",跳至"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处。 开始用药时间: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孕期开始用药,请填写相应的孕周,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孕期指妊娠至临产前;产时指临产开始至分娩结束(胎儿胎盘娩出),若分娩方式为"择期剖宫产",则从剖宫产前2小时开始计算;产后指分娩结束以后。 用药方案:请填写应用药物的3位缩写名称。常用药物缩写包括: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茚地那韦--IDV,利托那韦--RTV等。分孕期、产时、产后三个时期填写,各时期说明如前所述。 漏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分孕期、产时、产后三个时期(各时期说明同前所述)填写,若有漏服,请填写该时期具体漏服的总次数。 停止用药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停药,请填写具体停药时间,各时期说明及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 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 请根据孕产妇孕产期检测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孕产期的任何时期均未进行过任何一项检测,则选择"未进行任何检测",跳至"四、新生婴儿情况"处。 检测孕周/时间:填写相应的数字。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 检测结果:请按照本登记卡要求的检测结果单位填写相应的数值。某项未进行检测的,请以"/"填写。梅毒、乙肝及丙肝的检测情况及检测结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四、新生婴儿情况 如分娩多个新生婴儿,请另附该表分别填报。 姓 名:请填写感染产妇分娩婴儿的姓名,与"出生医学证明"的姓名一致。如果尚未取名,请描述为"感染产妇姓名+之子/女"。 性 别:请在相应性别前划"√"。如果两性畸形,选择显性的那个性别。 出生日期:请填写婴儿出生的公历日期。 出生体重:请填写相应数值,出生体重指婴儿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单位为"克"。 出生身长:请填写婴儿出生1小时内的身长厘米数值。 随访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存活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新生婴儿死亡,请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要求填写直接致死疾病名称。 预防接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五、新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如分娩多个新生婴儿,请另附该表分别填报。 请根据新生婴儿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未用药",跳至"报告单位(盖章)"处。 开始/停止用药时间:请填写相应的公历日期。 用药方案:请填写应用药物的3位缩写名称。常用药物缩写如前所述。 漏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有漏服,请填写具体漏服的总次数。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请填写填报单位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指填写本登记卡的日期。 备 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表2-Ⅲ、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 要求在儿童满1、3、6、9、12和18个月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及所生儿童提供随访服务,每次随访填写一张本卡。 母亲编号:请填写儿童母亲的编号,注意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编号一致。 儿童编号:前4段编号(即编号的前16位)与母亲编号一致。最后1位按本次分娩婴儿出生的次序填写:若为单胎,填"1";若为多胎,则第一胎婴儿填"1"、第二胎婴儿填"2",以此类推。 母亲姓名:请填写儿童母亲的姓名,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请填写儿童母亲的身份证号,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身份证号一致。 儿童姓名:请填写儿童的姓名。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性 别: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出生日期:请填写婴儿出生的公历日期,与表2-Ⅱ婴儿出生日期一致。 民 族: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现 住 址: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联系电话: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随访日期:请填写进行随访的日期。 儿童月龄:请填写随访时婴儿的实足月龄。 随访人姓名:请填写随访人姓名。 一、感染妇女情况 随访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已失访,请填写失访原因。 存活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转介服务: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果提供了转介服务,请具体说明转介原因及转介机构。 避孕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避孕方法,请具体说明。 二、儿童情况 随访情况:填写方法同前所述。如已失访,请填写失访原因。 存活情况: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转介服务: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生长发育:请按登记卡单位填写相应的数值。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及身长别体重的评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2005年版)进行。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及身长别体重若低于2个标准差(<-2s),评价为下;在上、下2个标准差之间,(≥ -2s ~ < 2s),评价为中;等于或高于2个标准差(≥ 2s),评价为上。 喂养方式: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纯母乳喂养指,只用母乳喂养婴儿,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或药物外,不给婴儿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状食物(包括水);人工喂养指,完全采用配方奶、兽乳或其他母乳替代品喂哺婴儿;混合喂养指,以母乳喂哺婴儿,但同时还以其他液体或固体状食物(包括水、配方奶、其他兽乳或母乳替代品等)喂哺婴儿;其他指随访期间婴儿的喂养方式发生改变,请具体说明由何种喂养方式转变成何种喂养方式以及每种喂养方式持续的时间。 辅食添加: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添加,请填写开始添加的实足月龄,填报一次即可。 疾病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疾病需经过乡级(含)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若选择其他,请具体填写疾病的名称。 病理性黄疸:具备下述任何一项即为病理性黄疸:①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 > 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 > 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 > 2周,早产儿 > 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 > 34μmol/L(2mg/dl)。 上呼吸道感染:指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俗称"感冒"。 病理性腹泻:指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肺 炎: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贫 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标准为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 < 145g/L,1-4个月时 < 90g/L,4-6个月时 < 100g/L,6个月-6岁时 < 110g/L,6-14岁时 < 120g/L。 佝 偻 病:指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中重度营养不良: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达到四肢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或头、面部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消瘦、皮肤失去弹性的程度。 相关症状(多选):请根据儿童家属主诉及查体所见,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预防接种情况:请根据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如接种了其他疫苗,请详细描述。如果婴儿预防接种疫苗的种类不同于国家免疫规划中疫苗的种类,请详细说明。例如,如果婴儿接种了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需要详细说明。 HIV检测: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检测,请填写具体日期。若未检测,跳至"13、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处。 HIV检测结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HIV检测方法(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已停药,请填写停药时间和停药原因。 备 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请填写填报单位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指填写本登记卡的日期。 附件2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地区名单 http://202.96.155.170/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fybjysqwss/cmsrsdocument/doc1037.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