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字体:
【发布部门】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发文字号】 教社科司函(2008)23号
【发布日期】 2008-02-25
【实施日期】 2008-02-2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把握当今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态势,正确认识时代主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特别是美、英、法、德、意等国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更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及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和作用的挑战,势必进一步威胁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世界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日益显露更多结构性变化。美国单边主义受挫,全球战略受到牵制,国际地位相对下降,逐渐向多边主义回归,想借助其他大国的力量巩固其超强优势;欧洲一体化在曲折中推进,国际影响受到各种因素的牵制,德、法、英新一代领导人主政,协力化解欧盟制宪危机,为欧盟一体化和共同外交注入活力。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各种力量的国际影响则处于明显上升态势。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50%,特别是俄罗斯凭借能源和军力两张牌,在国际事务中频频显示出强硬态势,抗压能力提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亦彰显活力。
  新兴大国的崛起,对现行国际体系造成冲击。当前国际的焦点,是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地位争夺激烈,表现形式是既合作又斗争。世界都很看重中国,中美关系倍受关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把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既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发达国家在经济各个领域和国际规则上占据传统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被进一步边缘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现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许多新问题已经超越经济领域,正向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扩展。跨国公司影响力扩大,国际市场投机性增强,各国围绕国际市场、科学技术、能源资源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欧美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的愿望强烈,发达国家中的“反全球化”力量空前活跃。
  2007年世界经济基本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出现多年未见的同步增长。美国2007年夏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信贷市场萎缩和房地产业衰退,引发全球金融动荡,拖累美欧经济增长,美元持续贬值。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继续高速发展,亚洲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拉美、中东和非洲等地区保持着增长的势头,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增长的态势。世界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其中,全球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增大、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升高、不公正贸易导致南北贸易摩擦加剧等三大风险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连续多年是世界第二和发展中国家第一大投资目的地。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733.3亿美元,遍及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广阔市场为世界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及各贸易伙伴的复苏。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引擎,对世界经济走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三、把握非传统安全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生存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
  当前,世界对生态环境、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进一步上升。生态环境、能源安全问题之争,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利益结构调整和国际秩序变革过程中争取主动地位的一场重要博弈。
  某些国家欲借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环境领域争取主导地位,甚至遏制他国发展,获得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将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愈发突出,主要体现在减排谈判领域的两对矛盾上: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兼顾公平的条件下实施减排与限排。某些发达国家甚至将减排问题作为外交施压工具,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正常贸易、资金援助、技术转让等联系在一起;二是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美国与欧盟之间对气体减排机制安排主导权的争夺加剧。
  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利益冲突的根源,成为牵制他国的一个重要政治筹码。大国间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应多元化。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近年来在中东、中亚、非洲和拉美地区展开的角逐和互动,无不带有能源争夺色彩,美俄在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等方面的斗争尤其引人注目。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独联体国家之间围绕油气问题经常闹得不愉快。“欧佩克”与世界能源进口大国之间不断围绕石油定价权进行斗争。日本在修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东海油气问题上与中国展开争夺,还不惜得罪美国与伊朗达成重大石油协议。印度在依靠伊朗、俄罗斯等周边油气资源的基础上,也开始向非洲和拉美扩展。
  四、把握地区矛盾冲突,正确认识国际安全中的全球热点问题
  全球热点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传统安全问题再次上升,非传统安全威胁没有减弱,而且两者相互交错,使国际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关联性、整体性、突发性更加严重。朝核问题虽有进展,但仍可能出现反复和曲折。伊核问题前景难测,伊美继续对峙。中东、阿富汗等地区冲突有升级、蔓延之势。塔利班死灰复燃,对北约驻阿联军发动多次反攻。“基地”组织在一些国家完成“本土化”过渡,不断制造恐怖事件。“三股势力”在中亚、外高、南亚地区活动反弹。伊叙“特殊关系”升至战略协调关系,将伊拉克、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变成与美角力的舞台。巴基斯坦、缅甸国内局势动荡。大国加强地缘竞争使达尔富尔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些热点问题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集中地、利益交汇点和大国折冲平台,彻底解决的难度很大。
  五、深刻理解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007年,中国与各国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中美关系更趋稳定,更趋成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第二个10年,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国高层交往更加频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全面交流,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欧关系虽在人民币汇率、主权基金、知识产权、钢铁贸易等问题上遇到一些麻烦,尤其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总理府会见达赖喇嘛以及欧洲国家不同程度地调整对华政策,更是对中欧关系造成了严重伤害,但应该看到,中欧关系的基础未变,双边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实质性拓展,共同利益日趋增多,无论是在自身发展,还是在应对国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解决地区危机等问题上,欧洲均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同样,中国的和平发展也需要欧盟的市场和技术,需要欧盟来共同维护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是中欧关系的主流。中日关系正重返正常发展轨道。温家宝总理实现了“融冰之旅”。2007年底,福田康夫首相访问中国,推动了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胡锦涛主席也将在樱花盛开之时访问日本。可以预测,随着中日政治关系的不断暖化和双方高层经济对话机制的日臻完善,中日未来的经贸关系会更加持续、稳定地良性发展。而中日经贸合作关系的增强,亦有助于解决当前双方存在的其他问题。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外部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亦将有新的发展,外部压力将多元化,安全环境中的高危因素与敏感因素增多,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西方联手制华,对我群体施压态势显露;周边区域合作出现复杂局面,多边框架进一步发展面临合作瓶颈。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应深刻理解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二ΟΟ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