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虎城副部长在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内筹备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 2007年5月25日,高虎城副部长在广西北海出席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内筹备工作会议并作讲话,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积极配合做好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项筹备组织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六日 附: 在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内筹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虎城 (2006年5月25日) 这次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国内筹备工作会议,是在胡锦涛总书记对博览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第四届博览会即将召开之际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认真并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博览会的长效发展机制,部署第四届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促进博览会长效发展 2007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国家层面的一个国际性展会,已经成为我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央将大力支持广西办好这个博览会。博览会要长期举办下去,要办出特色,办出实效。” 目前,中国-东盟博览会是我国唯一与外国政府部门共同主办的、固定的大型国际展会。举办三年来,博览会作为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平台的效应不断显现,服务了国家周边外交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博览会这一平台的高度重视,既是对全国商务系统和广西承办工作的肯定,也对办好博览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把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博览会的实际工作中,共同努力,使博览会真正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共赢的平台。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将中国-东盟博览会办成长期性的、服务于我国和东盟各国的展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在我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背景下提出和举办的。办好博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年来,博览会的主办方会同承办方-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建立服务于我国和东盟各国经贸往来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 在与东盟各国方面,博览会突出共办方针,建立了由11国经贸部长共同担任组委会主任、司局级官员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作为联络官的三级共办工作构架;形成了博览会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磋商机制以及国家专题展位排序的办法;在东盟国家形成了以博览会秘书处为主导、各国使领馆为支撑、各国政府及组展单位为共同推介方、重要商协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四方联动”推介模式;推动越南、老挝等国建立了由经贸部门牵头,外交、工业、投资、旅游、农业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邀请了东盟国家29家商协会作为博览会的协办单位;从2006年起将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培训班列入中国-东盟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培训东盟国家从事博览会工作的官员。 在国内,形成了商务部统一组织、各地积极参与的工作模式。商务部作为主办方之一,形成了指导、支持博览会的全方位工作机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与博览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络员制度;与东盟经贸往来较密切的省市与广西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博览会友好合作备忘录》,成为博览会的特别合作单位;8家全国性商协会成为博览会支持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承办地广西,形成了举全区之力办好博览会的良好氛围。 在策划组织方面,博览会制定了参展特惠办法、专业观众参会和组织特惠办法、现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推动了博览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了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指挥中心体系,责任明确、服务周到的对口接待机制;推出了“魅力之城”专题,得到了11国城市的积极响应。 根据胡总书记“博览会要长期举办下去”的要求,我们应该看到,要将博览会办成服务于我国和东盟各国的长期性展会,仍需在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第四届博览会推出主题国机制,是在长效机制方面的又一创新尝试,有利于博览会的长远发展。博览会由11国政府共办的特点,要求我们努力开创与东盟各国共办共赢的局面。每年邀请两个东盟国家作为主题国,邀请主题国领导人出席博览会,举办主题国活动,有利于保持博览会一定的政治和外交规格,提高东盟国家参与的积极性,能够进一步突出博览会特色,促进博览会的长期发展。 (二)要突出重点领域,通过博览会这一重要平台推动务实合作。 博览会的灵魂是取得成果和实效,不仅要有政治上、社会上的成果,也要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果。这是任何博览会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两会”期间指出:“每一届博览会的主题是什么,要解决点什么问题,这些都需要很好地研究,把它办出实效。”我们要深入研究分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实际情况,配合双方确定的10大重点合作领域,每届突出一个主题,促进双边贸易、相互投资和互利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双方确定的优先合作领域取得务实进展。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第三届博览会成功举办之后,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同志与薄熙来部长就博览会的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致认为,加强与东盟各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交通、港口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形成本地区完善的港口服务网络,将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更多的便利和商机,能够使本地区经济和投资合作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个共识得到了交通部、铁道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东盟各国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第四届博览会选择交通作为合作重点,通过港口物流合作,以大交通促进经贸大合作,从而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要将博览会办成政府主导的、有特色的、市场化运作的展会。 通过前三届的成功举办,博览会的市场认知度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当前,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展会的市场化运作,突出特色和实效,不断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让博览会真正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企业家合作的舞台。 第四届博览会要进一步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型。要加强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和自贸区建设的研究和分析,围绕双方经贸合作的实际和自贸区建设进程,在保持展会综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专业化。博览会的专题设置,要充分体现自贸区建设的成果,要让参展企业享受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益处。商品类别要进一步向双方互有需求、有增长潜力的行业集中,提高参展企业质量,形成参展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加大采购商的组织力度,做好商贸配对。坚持“重商”原则,不断完善对客商的专业服务,实现服务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展会服务能力,为国内外客商提供更好的展览、洽谈环境,提高企业参会的成效。同时,要做好展会服务与日常贸易投资促进的结合,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商机共享,满足企业开拓市场的需求,使博览会作为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平台的作用更加显现。 二、适应形势,明确方向,努力开创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在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在更加开放的新形势下,提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能力,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商务部党组将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作为2007年工作的着力点,积极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促进贸易平衡;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调整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东盟是我国对外经贸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是实现市场多元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自贸区建设的重要领域。我们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通过博览会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努力开创与东盟国家全面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一)深化与东盟合作,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深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已步入和谐发展的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边贸易增长快。自1990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今年1-4月,双边贸易额595.6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其中我国出口266.3亿美元,增长31.1%;进口329.3亿美元,增长23.2%,进出口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双边贸易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迅速,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2、相互投资势头良好。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非金融类)总额为16.26亿美元。东盟国家逐步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合同外资金额(非金融类)940.76亿美元,实际投入428.74亿美元。 3、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卓有成效。截至今年4月,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累计448.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9.93亿美元。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顺利实施,效果逐渐显现。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是实施全面降税的第一个年度,中国自东盟进口达到8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中国向东盟出口达到617.8亿美元,增长23.4%。在双方各具比较优势的产品上,进出口贸易增幅尤为突出,达到了预期效果。今年1月,我国与东盟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将于7月实施,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目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形成了贸易、投资、经济合作全面发展并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博览会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全面经济合作,加快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拓展合作领域,进一步提高与东盟经贸合作水平。 深化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必须明确重点方向,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涵,提高合作水平。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1、进一步扩大对东盟的贸易规模。在巩固传统商品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扩大从东盟进口我国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同时充分发挥投资对贸易的拉动作用,积极推动双方贸易额的进一步扩大。 2、积极深化投资合作。鼓励我国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开展投资合作,包括在东盟国家建立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经济贸易合作区,鼓励金融机构继续提供相应的融资支持,与东盟国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3、不断提高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水平。鼓励双方企业在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互利经济合作格局。 4、稳步推进次区域合作。中央领导同志对我国与东盟开展次区域合作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泛北部湾这篇文章会做得很大,前景广阔。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一东盟10+1领导人会上正式提出,“积极探讨开展泛北部湾合作的可行性”。东盟国家领导人也支持在中国一东盟框架下,加强次区域开发合作,使之成为新的亮点。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区域经济体发挥积极作用。广西与东南亚陆地相连,隔海相望,区位优势独特,开展次区域合作具备良好的条件。当前,要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推动形成以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组成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新格局。这将使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次区域合作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并将形成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共享,形成产业转移和垂直分工;有利于扩大区域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腹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吸纳国际资本和外部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国的比较优势,互补互利,共同提升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三、精心组织,务实推动,认真做好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 第四届博览会是进一步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届。办好第四届博览会,我们面临有利的条件。一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二是有前三届博览会的坚实基础。三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为博览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博览会在培育核心资源、完善展览服务、提高经贸实效、提升展会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务仍很艰巨。做好第四届博览会的筹备工作,需要全国商务系统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采购商组织工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减少贸易顺差服务。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薄熙来部长在2007年商务工作会议上的部署,减顺差是2007年商务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充分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积极扩大进口,进一步采取进口便利化措施,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 2006年,博览会首次实现有组织、成规模地邀请我国进口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到会采购东盟商品,拓宽了国内企业、中介组织与东盟相关行业的联系渠道,得到了东盟商家的高度赞赏。 2007年东盟企业参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展位数量将突破1000个。目前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已决定使用独立展厅展示本国商品。同时,展示商品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日化产品、农产品、食品、家具、珠宝玉器、工艺品、棕榈油及制品、矿产品等领域。各地方、尤其是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较密切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东盟各国参展商品类别,结合本地区进口实际,大力组织和推动本地区有意向、有实力、信誉好的进口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到会采购,扩大从东盟国家进口。 (二)做好参展组织工作,为国内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服务。 三年来,博览会按照“博中求专”的思路,不断优化参展商品类别,引导参展产品向贸易额较大、相互有市场的类别集中。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认真筛选本地有优势、有需求的代表性商品参展,形成了一个省市突出几类商品、一类商品由若干省市支撑的格局,博览会的行业集中度和市场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地的优势产品得到集中展示。 2007年的组展工作要进一步集中参展行业,提高企业质量。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降税商品的进出口动态,对近期贸易额增幅较大的商品进行认真分析,结合本届博览会设置的机械设备、电子电器、建筑材料、农用生产资料等四大类商品,确定本地区参展的优势行业,以及这些行业中适合东盟市场需要的优势产品,达到“重点行业展示集中、优质产品成效显著”的效果。 (三)做好项目推介工作,为加强双边投资合作服务。 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加强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三年来,博览会的项目征集和对接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2006年11国经贸部长共同见证重大项目签约仪式,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 第四届博览会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组织力度,提高项目质量,尤其要加强大项目的组织工作,提高大项目的参展比例,通过大项目推动双边的投资合作。东盟国家已经做出积极回应,2007年每个东盟国家将选出10个重大项目参加博览会,希望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着力推动本地区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投资需求大、有品牌企业支撑的项目到会洽谈签约。博览会秘书处要做好项目推介、引荐服务工作,对项目的落实提出政策性建议。 (四)做好“魅力之城”展示,为推动中国-东盟港口和物流合作服务。 “魅力之城”是与东盟开展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的重要载体。经过两年的实践,“魅力之城”已经成为博览会的亮点之一,特别是北京、上海先后作为第二届、第三届博览会中国“魅力之城”,展示了城市形象和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得到了中外领导人和客商的好评。 根据2007年“魅力之城”港口合作的主题,天津被选定为第四届博览会的中国“魅力之城”。博览会秘书处要积极做好展示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充分展示我国港口的形象、实力和合作商机。其他港口城市也要积极与东盟港口城市对接,推动我国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和企业与东盟的合作交流。 “魅力之城”将作为博览会的固定机制长期坚持下去。希望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推动所在省市参与申办工作,使我国与东盟的合作从国家层面延伸到城市层面,更加务实和不断深入。 (五)完善博览会合作机制,为促进各省市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服务。 博览会承办方与有关省市之间建立务实的合作机制是博览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博览会是11国政府经贸部门共同主办、广西承办的国家级展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关注博览会的发展,推动所在地方积极参与。2006年部分省市人民政府与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成为博览会的特别合作单位,将博览会列为本地区优先参加和重点支持的展会,在组展、招商、项目组织和共同推介博览会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第四届博览会要进一步扩大国内合作范围。其他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较为密切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与博览会承办地建立政府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各方资源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博览会发展的新格局。博览会秘书处要切实树立“服务全国、服务企业”的宗旨,使企业通过博览会获得更多同东盟合作的机会。 (六)建设中国-东盟商务数据库,为促进企业间贸易投资活动服务。 博览会的平台效应不仅体现在会期服务上,更体现在日常贸易投资促进中。数据库建设是做好日常贸易投资促进工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寻找合作商机的基础。三年来,博览会秘书处建立了博览会官方网站和中国-东盟贸易门户网站,初步建立起中国-东盟企业数据库、项目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商机数据库。 第四届博览会要把加强数据库建设作为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向博览会秘书处提供本地区企业、商品、项目和供求信息,共同把中国-东盟商务数据库建设成为服务我国和东盟企业的信息平台,实现展会服务与日常贸易投资促进的有机结合。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10国的合作,充分体现11国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及时更新双方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和指导。 同志们,办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办好博览会的指示精神,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各地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筹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圆满成功,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