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我们会同山西省科技厅和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编制了《“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申请指南》。现将《申请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 联系人: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张振华 陈彦宾 电话:64193078/3022 山西省科技厅 韩忻彦 电话:0351-4052218 陕西省科技厅 黄 超 电话:029-87294233
二○○七年三月十六日
附件: “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农业部 山西省科技厅 陕西省科技厅 二OO七年三月 第一部分 申请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与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国家农业部、山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共同组织实施。本项目实施年限为5年(2006年10月-2010年12月)。 二.项目总体目标 根据我国旱作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提高旱作区降水利用效率为核心,主要开展降水生产潜力适度挖掘和环境协调的旱作制度等共性技术,降水就地集蓄、保水保土、作物高效用水等关键技术和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和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通过项目的实施,探讨旱作农业生产与环境相协调、降水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调控途径。突破旱作农田降水就地集蓄、保水保土、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建立旱作农业高效用水的技术体系和环境适应型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全面提升我国旱作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支撑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引领旱作区农民脱贫致富。 三.申请内容 本项目按三个层面设计9个课题,其中旱作农业共性技术研究设2个课题,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设2个课题,旱作农业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设5个课题。 课题1: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及适度开发研究 课题2:环境协调型旱作节水农作制度研究 课题3: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4:作物高效用水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5:华北半湿润偏旱区粮经饲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课题6: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林粮结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课题7:西北半湿润偏旱区粮果稳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课题8:西南季节性干旱区集雨补灌技术集成与示范 课题9:半干旱偏旱农牧交错带聚水保土技术集成与示范 四.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经费238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1700万元,地方配套680万元。 五.承担单位选择 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六.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 1. 具有长期从事旱作农业研究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2. 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 3. 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7年2月),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同期已主持一项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条件平台专项)课题的人员,不得进行本项目的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三)申报要求 本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每份申报书要包含所申报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完成其所有技术经济指标。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联合申报单位总数不得超过6个。 经形式审查,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配套经费承诺函) 3.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4.申报材料一式15份,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5.报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请各申报单位于2007年4月16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包括申报文件电子版)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人:林友华 张新明 电 话:010-64195092 65085602 传 真:010-65085602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第二部分 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及适度开发研究 研究目标:以合理挖掘旱作农业区降水生产潜力为主攻方向,探明旱作农田水分平衡规律及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适度挖掘旱作农田生产潜力的技术途径。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典型种植模式的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水分供需平衡规律,探明降水转化与循环特征,建立作物产量与水分亏缺的响应关系模型;研究主要作物降水生产潜力的障碍因子影响度和基本特征,制定区域降水生产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降水生产潜力的适宜开发度及开发途径。 技术经济指标:提出主要作物及不同品种水分亏缺产量响应系数,建立主要类型区水分平衡模型。制定旱作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套,完成我国旱作农田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数字分布图2套,提出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适宜开发度及开发途径。发表学术论文20~25篇(其中SCI论文5~8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博士生6~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280万元。 课题2:环境协调型旱作节水农作制度研究 研究目标:以协调旱作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关系为主攻方向,探明旱作农业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建立环境协调型旱作节水农业结构和适水型种植制度。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类型区不同种植结构和模式下水、土等资源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响应参数,确定主要种植制度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作物布局结构和多样性的复合种植模式,建立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的种植制度,并做出技术经济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建立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1套,开发出旱作节水农作制度诊断与决策系统1套,研制出主要旱作农业区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3~5套,提出环境协调型的种植模式8~10套。发表学术论文20~25篇(其中SCI论文5~8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博士生6~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300万元。 课题3:农田集雨保水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以高效集蓄降水、减少土壤无效蒸发为主攻方向,探索主要旱作农业区、不同立地条件下高效集雨保水技术,提高旱作农田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降水利用率。 研究内容:研究有机培肥、休闲轮耕等土壤水库扩蓄增容技术,研究不同旱耕地根域微集水的沟垄种植技术和粮草(灌)等高条带间作技术,形成可操作的技术规程;研究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新型环保覆盖保墒技术,建立复合保墒综合技术体系并做出适应性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建立适宜主要类型区土壤水库扩蓄增容、田间集水与保墒保土技术体系5套,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降水入渗率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5~8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量减少25%~30%。发表学术论文15~20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研究生9~12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220万元。 课题4:作物高效用水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主攻方向,研究突破旱作农田作物高效用水的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作物品种抗旱节水特性评价与抗旱栽培技术,筛选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品种并做出适应性评价;研究抗旱种衣剂和抑蒸剂等抗旱生理调控、低效水利用、少量灌溉水调用土壤水等挖掘作物抗旱节水潜能的关键技术;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以肥调水、不同补灌条件下以水调肥等关键技术,开发作物水肥联合调控智能化决策系统。 技术经济指标:建立作物抗旱节水品种引选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主要作物抗旱节水潜力挖掘技术3~5项,建立主要旱作农业类型区水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水肥调控模型5个,建立旱作农田水肥联合调控的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肥料当季利用率提高8%~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m亩。发表论文15~20篇,出版著作1部,培养研究生6~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220万元。 课题5:华北半湿润偏旱区粮经饲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华北半湿润偏旱区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粮经饲结构不尽合理,秸秆转化利用率低等问题,以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益为主攻方向,研究建立农牧结合型旱作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抗旱作物品种、立体(带状)种植、农田增碳、田间集水保墒等关键技术,建立旱地粮食、蔬菜和饲草三元高效种植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研究集成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饲草高效转化等关键技术,建立以玉米秸秆为主的农区草食畜牧业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进行本类型区主要资源环境要素及经济效益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本类型区主要作物降水高效利用的种植技术体系2~3套,建立粮-经-饲相结合的种植模式2~3个,形成以玉米秸秆为核心农牧结合典型技术模式1个。建立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1000亩,在现有基础上降水利用率和养分利用率分别提高4~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 mm亩。发表论文15~20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5~6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16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课题6: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林粮结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东北风沙半干旱区风蚀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以改善环境和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效益为主攻方向,研究建立林粮结合型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节水型作物新品种引选、春季坐水保苗、深中耕蓄水、覆盖保墒等关键技术,建立以玉米为主的作物抗旱稳产高效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研究集成林粮间套种、覆盖保水等关键技术,建立农林复合型生态模式与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进行本类型区主要资源环境要素及经济效益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本类型区主要作物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1~2套,构建环境协调型农林复合旱作农业模式。建立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1000亩,在现有基础上降水利用率提高5~6个百分点,主要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m亩,农田风蚀降低20%。发表论文10~15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研究生5~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16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课题7:西北半湿润偏旱区粮果稳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西北旱塬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以提高旱塬粮食优质稳产水平和生产效益为目标,研究建立粮食稳产高效型旱作农业综合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抗旱作物新品种引选、雨水蓄保、施肥培肥、优质栽培等关键技术,建立以冬小麦为主的稳产高效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研究集成适宜旱塬的果树抗旱栽培、高光效树型和提高优质果率等关键技术,建立粮果结合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进行本类型区主要资源环境要素及经济效益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西北旱塬区主要作物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2~3套,形成粮食优质稳产和粮果结合的典型技术模式2个。建立技术集成试验示范1000亩,在现有基础上降水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5~8个百分点,主要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 mm亩。发表论文15~20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研究生5~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12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课题8:西南季节性干旱区集雨补灌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西南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坡耕地土层薄、作物产量水平低而不稳等问题,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建立西南季节性干旱区集雨补灌型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工程集雨、坡地梯级蓄水、补充灌溉等关键技术,建立坡地集雨补灌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研究集成旱地多熟种植、垄作轮耕、植物篱防蚀等关键技术,形成旱地防蚀高效种植模式并做出示范;进行本类型区主要资源环境要素及经济效益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本类型区降水高效利用的高效旱作农业技术体系2~3套,形成集雨补灌和防蚀高效旱作农业发展模式1~2个。建立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1000亩,在原有基础上降水利用率提高8~10个百分点,主要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kg/mm亩,旱地水土流失降低30%。发表论文15~20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5~7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12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课题9:半干旱偏旱农牧交错带聚水保土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目标:针对西北半干旱偏旱区气候极其干旱、冬春季节风多风大和耕地风蚀沙化严重等问题,以保护环境和提高种植业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研究建立聚水保土型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旱生灌木牧草带状种植、粮灌(草)间作、作物留茬种植等关键技术,建立防风聚水保土的耕种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研究集成地膜覆盖、施肥培肥、等高种植等关键技术,建立以牧草、饲料玉米、马铃薯和莜麦为主的抗旱栽培技术体系并做出示范;进行本类型区主要资源环境要素及经济效益评价。 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提出主要作物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2~3套,形成聚水保土型旱作农业典型技术模式2个。建立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1000亩,在原有基础上降水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主要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 kg/ mm亩,农田水土流失降低30%以上。发表论文15~20篇,出版专著1~2部,培养研究生5~8人。 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经费12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第三部分 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请函 根据《课题申请指南》,我单位 (全称及地址)授权 (姓名) (职务、职称)作为全权代表,提报下述内容: 1.我方愿意按照《课题申请指南》中规定的条款和技术经济指标,提供下列文件15份。 (1) 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2) 课题申报书 (3) 相关附件 2.我方愿意向申请主持部门提供任何与该项申请有关的数据和信息; 3.有关本申请的所有正式通讯应致: 地址: 邮编: 电话: 手机: 传真: 申请人名称:(公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姓名: 签字: 年 月 日 二、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一)申请单位概况 名称: 电 话: 地址: 邮政编码: 开户银行及账号: 单位负责人姓名: 职务: 技术职称: (二)申请单位简况 (联合申请单位在此处须分别对所有规定内容进行详述) 1.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历史沿革、批准成立部门等); 2.课题负责人的姓名、职称、技术简历、学术水平; 3.参加课题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素质及专业构成; 4.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5.承担该课题的主要支撑条件。 三、课题申报书(格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 农业部、山西省科技厅、陕西省科技厅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止年限: 2006 年 10 月至 2010 年 12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九月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A4纸双面打印,由项目组织单位确定上报份数。 课题信息表 ┌───┬───────────────────────────────────────────────┐ │项目名│ │ │ 称 │ │ ├───┼───────────────────────────────────────────────┤ │课题名│ │ │ 称 │ │ ├───┼───────────────────────────────────────────────┤ │申报形│□投标 □有限择优 □指定□其它 │ │ 式 │ │ ├─┬─┴───┬───────────────────────────────────────────┤ │课│ 名 称 │ │ │题├─────┼───────────────────────────────┬─┬─────────┤ │申│单位所在地│ 省(市、区) │代│ │ │报│ │ │码│ │ │单├─────┼───────────────────────────────┼─┼─────────┤ │位│ 通讯地址 │ │邮│ │ │ │ │ │编│ │ │ ├─────┼───────────────────────────────┼─┼─────────┤ │ │ 单位类别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其他 │代│ │ │ │ │ │码│ │ │ ├─────┴───────┬───────────────────────┼─┼─────────┤ │ │ 单位主管部门 │ │代│ │ │ │ │ │码│ │ ├─┼─┬───────────┴───────────────────────┴─┴─────────┤ │其│序│ 单 位 名 称 │ │他│号│ │ │主├─┼───────────────────────────────────────────────┤ │要│ │ │ │参├─┼───────────────────────────────────────────────┤ │加│ │ │ │单├─┼───────────────────────────────────────────────┤ │位│ │ │ ├─┴─┼───────┬───────────┬───────────────┬─────┬─────┤ │课题负│ 姓名 │ │性别□男□女 │出生年 │年 │ │ 责人 ├───────┼───────────┴───────────────┴─────┴─────┤ │ │ 学历 │□研究生 □大学□大专□中专□其他 │ │ ├───────┼───────────────────────────────────────┤ │ │ 职称 │□高级□中级□初级□其他 │ │ ├───────┼─────────────────┬───┬─────────────────┤ │ │ 联系电话 │ │E-mail│ │ ├───┼───────┼───────┬───────┬─┼───┼─┬─────┬───────┬─┤ │课题组│ 人│ 高级 │ 人│中│ 人 │初│ 人│ 其他 │人│ │ 人数 │ │ │ │级│ │级│ │ │ │ ├───┼───────┴───────┴───────┴─┼───┼─┴─────┴───────┴─┤ │起始时│ 年 月 │终止 │ 年 月 │ │ 间 │ │时间 │ │ ├───┼─────────────────────────┴───┴─────────────────┤ │课题活│□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 □其它 │ │动类型│ │ ├───┼───────────────────────────────────────────────┤ │所属技│□能源 □资源 □环境 □农业 □材料 □制造业 │ │术领域│□交通运输 □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 │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 │ ├───┼───────────────────────────────────────────────┤ │创新类│□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 型 │ │ ├───┼───────────────────────────────────────────────┤ │主要研│ │ │究内容│ │ │(100字│ │ │以内) │ │ ├───┼───────────────────────────────────────────────┤ │预期成│□专利 □技术标准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 │ 果 │□新装置 □新材料□计算机软件□论文论著□研究报告 │ │ │□其他 │ ├───┼───────────────────────────────────────────────┤ │预期知│获得国外发明专利 项,国内发明专利 项,其他 项。 │ │识产权│ │ ├───┼───────────────────────────────────────────────┤ │预期技│□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 │ │术标准│ │ │ 制定 │ │ ├───┼───────────────────────────────────────────────┤ │产学研│□是 □否 │ │ 联合 │ │ ├───┼───────────────────────────────────────────────┤ │经费预│ 万元,其中国拨 万元。 │ │ 算 │ │ └───┴───────────────────────────────────────────────┘
课题申报书提纲
一、课题概述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四、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1.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课题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4.课题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 5.人才队伍建设 6.其它应考核的指标 五、经费预算 1.课题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 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 六、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1.课题进度安排 ┌─┬───────────────┬─────┬─────┬─────┬─────┬─────┐ │序│进度安排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第四年 │ 第五年 │ │号│任 务 ├──┬──┼──┬──┼──┬──┼──┬──┼──┬──┤ │ │ │上半│下半│上半│下半│上半│下半│上半│下半│上半│下半│ │ │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课题各年度目标及考核指标 七、实施机制 1.课题的组织管理措施 2.课题参与单位的任务分工及国拨专项经费分配 3.产学研结合模式 4.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及权益分配 八、课题负责人及参加课题主要人员情况 1.课题负责人简介 2.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 ┌──────────────────────────────────────────┐ │课题负责人 │ ├────┬──┬──┬─────┬─────┬──────┬────────────┤ │ 姓 名 │性别│年龄│职务/职称 │ 业务专业 │为本课题工作│ 所在单位 │ │ │ │ │ │ │ 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要研究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课题风险分析及对策 十、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一、有关附件 1.相关科研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2.课题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科技查新报告,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分析报告; 3.课题配套资金来源(如贷款、地方部门匹配资金等)的证明材料; 4.中试或产业化所需相关产品生产的许可证明文件; 5.与课题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十二、申报单位签章 课题申报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参与单位(盖章): 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十三、课题申报单位主管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十四、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意见 论证专家组负责人(签字) 或科技中介机构(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十五、项目组织单位意见 1.对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评审(评估)结果的意见; 2.对是否选择课题申报单位为课题承担单位的意见; 3.其他说明。 项目组织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第四部分 有关附件
附件1:申请单位承诺函 附件2:联合申请合作协议 附件3:配套经费承诺函
附件1
申请单位承诺函
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作如下承诺: 1. 完全理解和接受《课题申报指南》的一切规定和要求。 2. 若被选中,我单位将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和相关规定签署课题任务书,并且严格履行相应义务。如果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则承担违约责任。 3. 若选中,本承诺函将成为任务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申报单位代表签字: 申报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联合申请合作协议
(格式)(主持、参加) (注:由申请方出具,并在本协议中明确主持单位、参加单位的责任)
附件3 配套经费承诺函
特此说明。 配套经费承诺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