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市林业局拟订的《威海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威海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林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林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郊区森林化、庭院花园化”的绿化格局。我市先后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省绿化先进单位”、“全省绿色通道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资源总量迅速增加。“十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0万亩,是“九五”期间造林总数的3倍多;有林地面积达到26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比“九五”末增长了8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由“九五”末的236万立方米增长到278万立方米,增长17.8%;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市级森林公园2处;建成各种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4处,总面积达483平方公里。 2.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森林生态和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深入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绿色通道林、沿海防护林、城乡园林“五林工程”。重点山系全部实行长期死封,面积达14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30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600多公里;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基本合拢,大部分镇和一大批村基本构筑起园林绿化大框架;经济林面积达到87万亩,林业育苗面积达到3万亩,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面积达到15万亩。 3.林业管理不断加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先后出台了《封山育林管理规定》、《森林防火管理办法》、《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完成了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将10处国有林场的林木经营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活动,出版了《威海古树名木》,全市192棵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启动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补助面积近140万亩;全市县级以上森林病虫害保护站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站要求;县、镇两级都建立了森林管护大队、中队,专职护林员达到1313人;在全省率先使用了森林防火微波监控通讯指挥系统,全市火警火灾起数、过火林地面积、烧死烧伤树木、直接经济损失4项指标分别比“九五”期间下降了47.7%、65.5%、37.3%、45%。 4.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履行公民植树义务,共完成义务植树3000万棵。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城市庭院绿化”、“青春·绿色·家园”、“村在绿中”、营造“纪念林”等绿化活动,共完成“四旁”植树1500万棵,绿化达标村庄增至500个。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是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将其纳入了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自2003年起,又将各市区、开发区造林绿化和市直部门包山头义务植树列入年终考核,建立了政绩激励和约束机制。“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林业、财政等部门共争取国家、省各类林业无偿资金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二是创新创优。“十五”期间,全市绿化工作按照“由政府和部门组织向全社会参与转变,由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由苗木单一、质量偏低向多树种、高档次转变,由重城市轻农村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由重造轻管向造管并重转变”的思路,基本形成了以海岸防风固沙林带、农田林网绿化为主的近海防护林体系,以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为主的镇村绿化体系,以公路、铁路、河流绿化为主的道路绿化体系,以山丘林地、梯田地堰绿化为主的山丘水土保持林、经济林体系,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林体系等“五大体系”。 三是从严把关。一方面,严把林业执法关,先后组织开展了“春蕾行动”、“绿箭行动”和“护绿行动”等一系列林业严打专项整治活动,共查处林业案件150起,清理整治非法占用林地38起,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切实保护了绿化成果。另一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