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征求《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修订意见的函 卫疾控血防便函[2006]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疾控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疾控处: 为了“科学、规范”地开展疟疾防治工作,认真组织实施《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我局组织专家起草了《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电子版参见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请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并将修改意见于2006年12月25日前以书面形式反馈我局(同时发送电子版修改意见稿)。 联系人:陈朝 王蓉蓉 电 话:(010)68792373 传 真:(010)68792342 邮 箱:wangrongrong1@sohu.com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附件: 《疟疾防治技术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了加强对全国疟疾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促进《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疟区分层与防治策略 根据疟疾流行状况,将我国疟区划分为三类,即高传播地区(一类)、疫情不稳定地区(二类)和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三类);各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依据发病率分别划分为两层或三层,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高传播地区(以下均称一类) 包括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此类地区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以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人群防护和环境改造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三层: 1.一类一层 发病率>1‰; 2.一类二层 发病率1/万~1‰; 3.一类三层 发病率<1/万。 (二)疫情不稳定地区(以下均称二类) 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此类地区仅有间日疟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宜采取传染源控制和媒介防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发病率分为两层: 1.二类一层 发病率>1/万; 2.二类二层 发病率≤1/万。 (三)疫情基本控制地区(以下均称三类) 除上述两类地区外的其它地区。此类地区经过多年的防治,疟疾流行已得到控制。宜采取传染源监测和人群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以乡(镇)为单位,按有无当地感染的病例分为两层: 1.三类一层 有当地感染病例; 2.三类二层 无当地感染病例。 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待确定当地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发病率后,参照上述疟区分类和分层,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二、技术措施 (一)传染源控制 1.病例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医和个体医生)均应根据《疟疾诊断标准》(见附录1),发现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并登记、上报。 (1)发热病人血检:凡具备开展疟疾实验室诊断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病人均应开展疟原虫镜检或快速诊断(见附录2)。 以乡(镇)为单位,各类地区的发热病人血检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一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和疑似感冒病人(称“四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5%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一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称“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一类三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血检覆盖率达到70%以上; ② 二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3%以上;二类二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1%以上; ③ 三类一层地区镜检对象为“三热”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3%以上;三类二层镜检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病人,年血检率达到0.1%以上; (2) 病例侦查 :一类一层、二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在疟疾传播季节应对发病较高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开展主动病例侦查,每月一次。 2.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及时发现并报告所有疟疾病例,包括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3.病例治疗 (1)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治疗:对依据《疟疾诊断标准》诊断的疟疾病例均应按照 《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见附录3)进行规范治疗。 (2) 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在一类和二类地区,对疑似疟疾病例进行假定性治疗,并对治疗有效的疑似病例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三类地区可对疑似病例直接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4.休止期根治 (1) 各类地区均应在每年传播季节前,对一年内有间日疟病史者采用伯氨喹 8 天疗法进行休止期根治。 (2) 在一类一层和二类一层地区发生暴发的乡(镇)或行政村,可视情况对 l 年内有疟史患者的家属、四邻居民、上个传播季节的露宿、夜间室外作业者等重点人群或全民进行休止期服药(伯氨喹8天)。 (3) 在严重流行和暴发流行地区,如有较多的漏治和治疗不规范病例,可采用氯喹、伯氨喹 8 天疗法进行疟史患者根治、重点人群和全民服药。 (二)媒介控制 1.化学防制 可采取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措施杀灭媒介按蚊。 (1)杀虫剂浸泡蚊帐: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在发病较高且普遍使用蚊帐的村庄,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开展一次杀虫剂浸泡蚊帐,蚊帐浸泡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使用长效蚊帐;在二类地区控制暴发流行时,也可以村为单位实施杀虫剂浸泡蚊帐;在各类地区,对上山、野外作业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人员使用的蚊帐均应进行杀虫剂浸泡(见附录4)。 (2)室内滞留喷洒:在以嗜人按蚊或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一类、二类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发病率大于1‰时,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每年于传播季节前喷洒1~2次,可间隔3个月;在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出现暴发疫情时,也可实施DDT(二二三)或持效性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在一类地区流动人口集聚地应实施室内滞留喷洒(见附录5)。 3.环境治理 根据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环境特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等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措施,减少幼虫孳生;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用生物制剂在孳生地杀灭幼虫。在二类区应宣传、引导群众在改、建房屋时增设后窗,以改善室内通风条件,减少炎热季节的室外露宿。 (三)个人防护 1.防止蚊虫叮咬 在一类地区野外作业或露宿的人员,应使用驱避剂和/或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 2.个人预防服药 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疟区时,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物,特别是出国到高疟区人员,更应注意加强个人预防。采用的抗疟药物及方案同集体预防服药,或选用其它具有抑制性治疗作用的药物。连续服药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离开有间日疟流行的疟区时应给予伯氨喹8天治疗(见附录3)。 疟疾流行区夜晚室外作业与野外住宿者等高危人群,在传播季节亦应进行预防服药,并加强个体防护。 (四)群体防护 进入一类一层地区的的矿山、大型建筑工地等人群,开展集体预防服药,服药方法见附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