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宜府发[2006]04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各大中型企业,各大中专学校: 现将《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促进宜昌教育事业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切实提高市民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宜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成效显著,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五”计划全面完成,多项指标超过预期目标。宜昌教育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 (一)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 1、“两基”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新的跨越,2005年与2000年相比,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9.8%提高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由95.3%提高到99.4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由83.9%提高到95.9%,居全省前列。全市2005年度零辍学乡镇达25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26%。努力巩固扫盲成果,青壮年非盲率达到98.85%。 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与2000年相比,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由7.95万人增加到15.3万人,年招生由2.95万人增加到5.8万人,初升高比例由9.7%提高到87.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43%提高到6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 3、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与2000年相比,全市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由1.2万人增加至3万人,在校生由3.2万人增加至6.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保持大体相当,普职比4.8:5.2。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教育兴农稳步推进,每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和职工岗位培训30万人次。 4、高等教育发展加快。三峡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4万人。成立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在校生达到6421人。 5、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与2000年相比,全市在园幼儿(含学前班)由4.44万人增加至5.9万人,入园率由46.1%提高至69.8%。全市残疾少年儿童在校生达到1213人,入学率近90%。 6、民办教育发展取得突破。全市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到478个。2005年,民办普通中小学在校生4319人,民办中职教育全日制在校生1726人。 (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1、“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上收县管,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性体制全部上划到县,教育人事归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校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任命。乡镇教育组全部撤消,县市区“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体制初步形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于2002年全部进入新课程。2005年,城区课改实验区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并获得成功,改变了过去将学生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作法。中考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 3、企业办中小学移交工作全面完成。葛洲坝集团、16化建、七局五公司、红光港机厂、403厂等部省在宜企业办中小学全部移交地方管理。我市企业办中小学的历史已经结束。 4、教育督政力度加大。全面实行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对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