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 国科发高字〔2006〕432号 各有关单位: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已于2006年9月12-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各地方科技部门、企业和研究单位的近30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徐冠华部长等领导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回顾了“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对“十一五”期间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进行了讨论和部署。现将徐冠华部长讲话和《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科学技术部 二OO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徐冠华部长在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是科技部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实践。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科技部门实现支撑发展的重要使命。对此我讲几点意见: 一、制造业信息化是实现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基本途径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全国制造业企业共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力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国外商投资额的70%。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营指数显示,2005年PMI指数已连续12个月高于50%,平均水平为54.2%,表明制造业经济继续呈现稳定增长的格局。 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劳动生产率低,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关键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比发达国家大约低10个百分点;三是产品以粗放、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大多进口。四是能源消耗大,制造业耗能约占全国一次耗能的6%。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面临产品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我们认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基本手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和突破口,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制造业信息化是促进产品研制创新的重要手段 制造业信息化通过产品数字化建模、数字样机、优化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和工具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建立面向产品研制的数字化集成环境,改变传统的产品设计、优化、分析、仿真以及数据管理等方法,实现产品设计数据、技术状态、工程变更及研制过程的集成管理和状态控制,提高产品的研制创新能力,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产品研制创新能力的基本手段。 2.制造业信息化促进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管理提出的要求,结合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制造业信息化以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系统作为支撑,建立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以及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促进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根本性变革和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解决协作企业之间的快速组织、计划管理、物流控制和协同工作等问题。 3.制造业信息化是实现国际协作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全球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企业的协同运行已经成为企业融入到全球制造网络体系的必然选择。企业突破了传统的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在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建模仿真等技术手段,建立跨企业、跨区域、跨平台的协同研制生产系统,促使企业间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面集成,支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为企业全球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提升企业的全球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4.制造业信息化是促进产业链发展和区域协作的有力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