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十月二十日 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时期赋予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任,根据《国务院批转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6)35号)和《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政发(2006)39号文件印发),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成功完成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1.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和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十五”期间,共有67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28万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减免税费28亿元,为大龄人员提供社保补贴25亿元,为19万人发放小额贷款44亿元,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了23万名大龄失业人员就业。“十五”期末,城乡就业人员达到337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61万人、增长222%。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 2.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建立。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国有、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三产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到“十五”期末,城乡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8:30:42调整为22:31:47。 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用工形式相继出现,“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基本确立。 3.职业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果。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扎实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技工学校51所、就业培训中心12个、就业培训基地23个、社会力量办学单位232个。5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747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3085万人,创业培训6921人,3336人实现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带动就业35435人。 积极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有了一定增长。“十五”期间,全市有402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其中,299万人取得了资格证书,初、中、高级技术工人持证人员比例达到56:33:11。 (二)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 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国有企业实现100%覆盖的基础上,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转城人员也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参保人数增至1152万人,较“九五”期末增长13个百分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参保人员由“九五”期末的81万人增加到133万人、增长642%。基金收缴规模不断扩大,确保了全市513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和养老金水平的稳步提高。企业年金配套政策制度建设基本完成,全市已有1214户企业、57万名职工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累计缴纳年金51亿元。企业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全部记清做实,累计做实个人账户基金496亿元。 2.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保险扩面工作成效显著,覆盖范围从城镇职工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名存实亡和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以及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参保人数达1887万人,较“九五”期末增加129万人。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不断完善。实施了企业内部医疗补助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办法、慢性病和负担过重患者医疗补助办法,建立了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机制。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平衡,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 3.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功能不断加强。“十五”期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失业人员大幅增加。为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一方面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另一方面以政府名义贷款57亿元,全市累计发放失业保险金20多亿元,确保了24万人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 推行失业保险金阶段性领取制度,5年来,共为123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失业保险金阶段性领取,延缓基金支出22亿元,减轻了基金支付压力,促进了失业人员就业。 4.工伤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4年新《工伤保险条例》的施行和有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使工伤保险顺利实现了新旧制度的平稳衔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职工已达1031万人,较“九五”期末增长113%。工伤鉴定程序进一步规范,参保职工待遇得到有效保障。 5.基金监督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机制初步建立。通过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实现了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有效监管,保证了基金安全、完整和平稳运行。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五”期末,全市8个涉农区市县共107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34%,参合农民的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7.城乡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十五”初期的221元提高到240元,月人均救助额由65.9元提高到103元。5年来,共发放低保金3.97亿元,9.6万生活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保障面达3.42%。对1374人(次)患有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实施救助,发放救助资金495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北三市和其他涉农区市县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1500元和1800元,保障对象达4万人,年发放保障金4650多万元,保障面达1.8%。“四位一体”的低保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实现了应保尽保。 8.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新批社会办养老机构107家,总床位和资金投入分别占全市福利机构的77.5%和68.1%。各级政府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养老院5所,新增床位800张。到“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18家、床位19420张,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28%。慈善事业不断发展,5年来,共募集慈善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