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6-10-13
【实施日期】 2006-10-1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重点项目已通过专家综合咨询、论证并立项。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见附件,以下简称“《课题申请指南》”)。现将《课题申请指南》印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要求,认真组织好申报工作。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二○○六年十月十三日


“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前   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提升农林特产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林特产的高效利用和精深加工,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本项目旨在通过发展品质特异的、生产性状优良的、适合深加工的特产新品种,建立起规范化、优质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集约型、环保型的产地加工技术和规模化、现代化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拓宽特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特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综合效益提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我国农林特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课题申请指南》。

第一章  申请须知

  一、项目总体目标
  本项目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目标重点是突破特产资源领域内涉及全局性的产业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提升特产业总体竞争力,为特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项目主要通过发展品质特异的、生产性状优良的、适合深加工的新品种,建立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特产示范基地,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特产动植物产品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深度,拓宽特产品的应用领域,同时通过技术的系统集成,建立一批规模化、现代化示范生产线,开发配套的检测技术(设备),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范,总体提高我国特产资源的产业加工水平,带动农林特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申请内容
  本项目重点从资源培育、精加工技术、新产品开发、标准制定、集成示范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归纳为原料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质控制技术和产业化示范四个主要任务。共设置10个课题。具体包括:
  1.茶资源高效加工与多功能利用技术研究
  2.辛香料资源高效利用和品质控制技术研究
  3.麻与蚕桑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4.蜂产品安全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5.植物多糖胶资源高效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研究
  6.特种经济动物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7.特产昆虫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食用菌资源高效扩繁、品质控制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9.特色生物化工资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10.松脂水性化加工技术研究和绿色化工产品的开发
  三、申请管理
  1、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联合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成立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负责并协调该项目实施。
  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
  四、资金来源
  本项目国家拨款4500万元,要求第一承担单位按课题国拨经费数不少于1∶1提供配套资金,同时所在地方科技厅、科技局或部委提供不低于50万元的课题配套资金。
  五、实施年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06年-2008年)
  六、申请资格
  (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4个法人单位。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2、课题申请单位原则上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主,联合相关企业共同申请,其中课题四、课题九优先选择大型企业、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申报材料需经第一承担单位所属部门科技司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审定后,进行申报。
  3、申报课题的企业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以课题第一承担单位牵头申报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
  (2)企业技术需求与课题的目标一致;
  (3)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4)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
  (5)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其它条件;
  (6)通过课题的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项目或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4、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5、成果查新证明须由有资质的国家或部省级查新单位出具。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和要求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10月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的规格要求: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同时附上电子版。
  3、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申报书
    (5)有关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申请单位资格申明函、申请单位资信证明、配套经费承诺函、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等)
  4、课题预算申报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
  5、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及注明"不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
  6、申请文件一式15份,正本1份,副本14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7、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课题申请指南》可向供销总社科教工业部索取,或从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和供销总社网站(www.chinacoop.gov.cn)上直接下载。
  8、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2006年10月30日16:00时整。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邮寄的申请文件。邮寄时间以北京邮局签收日为准。申请文件受理单位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寄送地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教育与工业部科技处831房间(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邮编:100801)。
  9、联系人和电话: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教育与工业部
   赵蓉  沈青
  (010)66050573  66050692  66050574(Fax)
  八、课题管理
  1、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科技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2、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3、课题执行期间,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有权终止合同。
  4、课题完成后,由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

第二章  申请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一:茶资源高效加工与多功能利用技术研究
  (一)攻关内容
  1.夏秋茶优质生产和提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筛选优质夏秋茶品种,研究提质栽培技术、提质加工关键技术。
  2.茶源活性成分提取制备技术和功能性产品开发
  开展夏秋茶鲜叶原料天然活性成分提取制备技术及保健食品开发,获得高活性茶黄素提取制备技术,实现茶氨酸提取制备技术的产业化,研制以茶黄素、茶氨酸为主剂的保健食品;开展不同组份比例儿茶素原料资源的筛选,开发新型功能茶和鲜茶固体饮料。
  3.茶叶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和检测方法研究
  开展茶叶安全质量监控技术研究,研制茶树专用生物制剂、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进行病虫害虫的预警体系及防治技术研究。
  (二)攻关目标
  提出高品质夏秋茶栽培技术和安全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获得夏秋茶高效利用新技术6~8项,选育优质夏秋茶树品种2~3个,建立5~6个夏秋茶资源优质栽培示范基地,夏秋茶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0%;开发新型茶产品7~9个;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3~4项;制定、修订相关产品标准3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
  课题二:辛香料资源高效利用和品质控制技术研究
  (一)攻关内容
  1.辛香料GAP与标准化技术研究
  建立花椒、生姜、葱等辛香料GAP基地,开展加工型品种的筛选和适生环境研究,完善采收、产地加工、分级、包装、贮运等技术规范,健全科学的品质评价标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辛香料原料的品种和来源进行鉴别,完成5种以上大宗辛香料化学指纹图谱和分子鉴别工作,制定和修订辛香料原料和深加工产品的国家标准30项。
  2.花椒优质原料生产和清洁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花椒原料分级技术、研制分级设备;开展花椒清洁加工技术研究,研制干法减菌设备,建立示范生产线;研究花椒活性成分的新用途,开发新产品。
  3.葱种质资源评价、品种控制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开展我国葱生产品种的种质资源收集和品质评价工作,筛选加工型叶用葱、茎用葱品种;研究保鲜葱真空预冷和干法清洁减菌技术、叶用葱物理清洁减菌技术和低温干燥耦合工艺,建立规模化生产线;对葱加工废弃料进行综合利用,开发葱精油、葱多糖等产品。
  (二)攻关目标
  建立3~5种辛香料GAP生产基地,获得CHINAGAP机构认证;获得物理减菌、干法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4项;建立万吨级以上的保鲜葱、脱水葱出口创汇生产线;完成5种代表性辛香料品种的风味化学指纹图谱制定工作;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2~3项;制订、修订辛香料国家标准30项。
  (?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600万元。
  课题三:麻与蚕桑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一)攻关内容
  一、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1.优质麻类专用品种与加工技术研究
  选育优质苎麻、亚麻和黄红麻新品种,研究麻类优质品种脱毒快繁配套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麻纤维质等能源品种及加工技术;研究高蛋白苎麻饲料加工技术。
  2.清洁型麻类生物脱胶酶制剂与应用示范
  选育麻类脱胶高效脱胶产酶菌株,研究酶制剂浓缩与固化技术;开展酶法生物脱胶与制浆中试研究和应用示范。
  3.环保型麻地膜研制与开发应用
  研究干、湿法生产麻地膜新工艺;研究超薄型环保麻地膜及其系列产品的成网、固结、防水、后整理等工艺;开发配套生产设备;研究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二、蚕桑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4.专用蚕桑品种选育和集约化养蚕技术和装备开发
  选育高品位生丝专用蚕品种,选育优质、高产、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桑品种和抗逆性桑品种选育,建立种性维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及装备。
  5.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红蜘蛛、桑疫病等主要桑园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制蚕病防治新药剂,研究农药等环境污染因子对蚕业生产的影响,建立调控技术并在示范点内得到推广应用;研究蚕桑功能性成分,开发综合利用产品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
  (二)攻关目标
  选育出麻类优质原料品种3~4个,开发出麻地膜系列产品5~8种,研究出2种高效生物脱胶酶制剂;开发高蛋白苎麻饲料品种2~3个;建立生产示范基地4~5个,示范生产线2个;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2~3项;制定、修订相关标准3项。
  育成优质、特色、高品位生丝专用蚕品种3~4对;育成优质、高产、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条桑育桑品种和生态型抗逆桑品种2~3个;建立家蚕品种选育和种性维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出稚蚕共育环境调控电气化技术,建立集约化养蚕技术体系;研制成功蚕病防治新药剂1~2种;开发出蚕桑功能性物质综合利用产品1~2种;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2~3项;制定、修订相关标准2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760万元。
  课题四:蜂产品安全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攻关内容
  1.优质蜂产品生产技术研究
  开展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生产品种的选育技术和保种技术研究,开发绿色蜂蜜生产技术并进行配套蜂设备研发,研究蜜蜂病虫害的药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建立优质蜂产品生产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2.蜜蜂为农作物授粉配套技术研究
  研究提高传粉蜜蜂授粉效果的技术措施、不同作物上不同传粉蜜蜂的最佳密度、影响传粉昆虫授粉的主要因素,建立蜜蜂为农作物授粉配套技术体系,达到蜜蜂高效利用的目的。
  3.蜂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功能性产品研发
  开发酶法降解蜂胶黄酮苷技术,显著提高蜂胶黄酮抗氧化作用;开展酶切蜂王浆、蜂花粉工艺研究,以酶切产物中肽类及其它生物活性成分开发出功能性蜂产品。
  4.蜂产品品质评价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
  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红外光谱、高效色谱等分析技术科学地构建蜂蜜、蜂胶等产品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起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对蜂产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标准化检测方法,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蜂产品标准。
  (二)攻关目标
  选育高癸烯酸王浆生产品种,建立绿色成熟蜂蜜生产技术体系;研制复合型蜂药品种1~2项;建立1~2套蜜蜂授粉配套技术;建立蜂产品新型检测方法3~5项;开发功能性蜂产品2~3个;建立蜂蜜特征指纹图谱、蜂胶黄酮模式指纹图谱;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4~5项;制定、修订相关标准4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350万元。
  课题五:植物多糖胶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
  (一)攻关内容
  1.白芨多糖胶生产新工艺和规模化生产线建立
  利用超声波逆流提取、酶法辅助提取技术实现白芨胶的低温提取,提高多糖活性,制备纯度95%以上的白芨多糖胶,开展多糖酶法修饰技术研究,建立年产100吨白芨胶产业化生产线。
  2.特色植物胶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建立特色植物胶资源开发基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升产业开发效益;应用现代化加工设备和过程控制技术,开发分子链长均一、质量稳定的优质植物胶,建立年产1000吨特色植物胶加工生产线。
  3.植物多糖胶质构重组和新产品开发
  研究多糖胶侧链基团、糖基化种类和配比对亲水性、溶胀速度、粘度特性的影响,综合应用侧链修饰、主链切割和异质胶复配手段,开发低粘型、高粘型、抗降解型等品种。
  4.半乳甘露聚糖胶酶法定向转化寡聚甘露糖技术研究
  以特产植物胶为原料,应用破壁释放、快速分散、微波预降解耦合酶法降解技术开发寡聚甘露糖,并进行功能性评价,开发功能性食品。
  (二)攻关目标
  建立年产100吨白芨胶生产线1条,开发白芨胶深加工产品2~3种;获得特色植物胶精深加工技术2~3项;利用质构重组技术开发植物胶新产品4~6种;开发半乳寡聚甘露糖产品1~2种;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2~3项;制定、修订相关标准2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30万元。
  课题六:特种经济动物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一)攻关内容
  1.水貂、蓝狐高效优质化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开展水貂、蓝狐适宜营养需要量研究,开发适合我国饲料及饲养条件的日粮配方;培育水貂抗阿留申病优良品种、蓝狐抗自咬症品种;研制预防蓝狐犬瘟热的高效疫苗和水貂出血性肺炎防制技术。
  2.梅花鹿、马鹿优质化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开展梅花鹿、马鹿TMR(全价混合日粮)饲喂技术研究,建立不同区域的饲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研究梅花鹿、马鹿繁殖调控技术,开发出快速、简便和经济实用的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开发茸鹿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鹿茸及鹿副产品深加工利用技术。
  3.雉鸡、绿头鸭优质化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建立优秀种禽遗传性能评定技术及评价体系,研究雉鸡、绿头鸭等品种标准、优质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选育雉鸡新品种;研究绿头鸭优质、规范化生产技术。
  (二)攻关目标
  获得水貂抗阿留申病优良种群、蓝狐抗自咬症种群,开发蓝狐 "抗应激"饲料添加剂和高效疫苗2~3种;建立茸鹿饲料资源数据库1个,开发梅花鹿、马鹿全价日粮2~3种,建立不同地区梅花鹿、马鹿饲养模式3~4项,开发出营养保健产品1~2项,开发流行病酶联检测试剂2~3种;制定雉鸡、绿头鸭的品种标准2项,制订珍禽高效养殖技术规范2项;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2~3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30万元。
  课题七:特产昆虫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攻关内容
  1.资源昆虫特种生态经济体系配置技术及试验示范
  对紫胶虫、白蜡虫、胭脂虫等资源昆虫寄主植物与经济林等混作模式进行研究,系统评价不同类型资源昆虫生态经济林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筛选出稳产、高产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昆虫特种生态经济体系。
  2.紫胶、白蜡、胭脂虫红系列产品开发与示范
  研制紫胶水果保鲜剂配方和技术,开发紫胶色素和几丁质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虫白蜡中高级烷醇的种类和理化性质,对高级烷醇制备工艺进行评价和优选,获得从白蜡中分离提取26-28烷醇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胭脂虫色素、几丁质、蛋白质等系列产品提取和加工关键技术,建立胭脂虫红色素加工中试生产线。
  3.药用昆虫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提取关键技术
  形成药用琵琶甲、蝙蝠蛾幼虫等几丁质原料昆虫的人工培育技术,实现规模化养殖;研究昆虫体内具有活性的蛋白(多肽)、多糖类物质,建立药用昆虫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工艺技术路线,获得功能明确的药用昆虫活性物质。
  (二)攻关目标
  获得紫胶虫多虫种配置下的规模化培育技术,研制出1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紫胶保鲜剂配方;获得白蜡复合生态林群落构建技术;形成胭脂虫高产稳产培育配套技术体系,建立胭脂虫红中试生产线1条;获得1~2种药用昆虫的规模养殖技术,分离和纯化出5种以上昆虫细胞活性物质;资源昆虫生态经济模式试验示范500公顷以上;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4~5项,制定、修订相关标准3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
  课题八:食用菌资源高效扩繁、品质控制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一)攻关内容
  1.珍贵共生类食用菌人工促繁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开展松茸、冬虫夏草、蒙古口蘑、羊肚菌等珍贵共生类食用菌生物学性状、生态学特性研究,利用菌丝体野外接种培养、菌根苗繁殖等技术进行人工促繁,并开展 原生境保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2.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和功能性产品开发
  重点对药食用价值高的黄伞、蛹虫草、金耳等野生菌进行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规模化栽培;开展抗肿瘤、抗病毒等活性成份的提取、结构分析与生物活性测定,研制野生菌源保健食品或药品。
  3.优质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建立食用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基地示范,研究有机食用菌生产技术;开发保鲜、冻干、方便即食型食用菌产品,研究菌糠废料循环利用技术和食用菌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二)攻关目标
  建立松茸、羊肚菌等野生食用菌的扩繁保育基地5个,产量提高20%;以食用菌功能性成分为主,开发保健食品3个;开发食用菌高附加值新产品5~8个;制定优质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规范3个,制定、修订相关标准4~5项,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4~5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350万元。
  课题九:特色生物化工资源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一)攻关内容
  1.特种单宁酸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开发五倍子单宁转化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技术,研究和筛选适宜的螯合剂、吸附剂,降低产品中金属杂质,使其达到工业电子级产品指标;以五倍子焦性没食子酸为原料制备2,3,4-三甲氧基苯甲酸,建立中试生产线;研究塔拉种子单宁酸提取和精制工艺条件,开发出纯度>98%的食用级单宁酸,建成年产20吨产品中试生产线。
  2.生漆精制技术和漆酚改性涂料产业化开发
  应用现代反应控制和分离技术装备,开发出工艺合理、质量稳定、成本低廉的生漆精制工艺;研究漆膜快干工艺、漆酚金属螯合技术、生漆树脂共聚技术、漆酚现代家具漆制备与应用技术,开发漆酚防腐系列涂料,研制工业应用价值较高的漆酚金属螯合漆、漆酚导静电防火涂料等新产品,建立100 吨漆酚重防腐涂料示范生产线。
  3.特种生物活性成分分离提取和综合利用
  研究植物多萜醇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分离制备的综合加工工程化技术,建立2吨/年植物多萜醇的中试示范工程,开发植物多萜醇天然保健品。对辣根属植物中杀虫杀菌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开展剂型和配方研究,完成药效实验、安全性评价和大田试验。
  (二)攻关目标
  获得电子级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纯度≥99.5%,)建立50吨/年生产线;2,3,4-三甲氧基苯甲酸纯度≥99.0%,建立年产30吨产品生产线;食品级塔拉单宁酸纯度≥98.0%,建成年产20吨生产线;开发生漆深加工产品3~5种,建立100 吨漆酚重防腐涂料示范生产线;建立2吨/年植物多萜醇中试生产线,多萜醇≥60%;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4~5项;制定、修订相关标准3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30万元。
  课题十:松脂水性化加工技术研究和绿色化工产品的开发
  (一)攻关内容
  1.松脂树脂水性化系列产品开发
  以松脂为基本原料,进行结构和工艺创新,研制高稳定抗紫外线辐射的松脂树脂、制备绿色高效乳化剂,合成环境友好的松脂树脂水性化系列产品,并建立年产1000吨示范生产线。
  2.绿色驱避剂系列产品开发
  研究松节油环氧化关键技术,合成驱避活性物;开展趋避剂配方研究,开发绿色驱避剂产品,并进行产品应用实验研究,建立年产20吨驱避剂中试生产线。
  (二)攻关目标
  松脂树脂水性化产品指标达到:固含量52-60%;粘度<200厘泊;平均粒径<250 nm;稳定性≥180天;驱避剂经口和经皮半致死量均大于 5000 mg/kg,趋避效果优于避蚊胺(DETA)同类产品;建立2条示范生产线;申请发明和实用专利2~3项;制定、修订相关标准3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350万元。

第三章  申请文件编制

  一、申请函
  根据《课题申请指南》,我单位 (全称及地址)授权 (姓名) (职务、职称)作为全权代表,提报下述内容:
  1.我方愿意按照《课题申请指南》中规定的条款和技术经济指标,提供下列文件15份,其中正本1份,副本14份。
  (1) 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2) 课题申报书
  (3) 相关附件
  (4) 课题预算申报书
    2.我方愿意向申请主持部门提供任何与该项申请有关的数据和信息;
    3.有关本申请的所有正式通讯应致:
   地址:  邮编:
   电话: 手机: 传真:
   申请人名称:(公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姓名:  签字:
    年 月 日
  二、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一)申请单位概况
  名称:  电  话:
  地址: 邮政编码:
  开户银行及帐号:
  单位负责人姓名:  职务: 技术职称:
  (二)申请单位简况
  (联合申请单位在此处须分别对所有规定内容进行详述)
  1. 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历史沿革、批准成立部门等);
  2. 课题负责人的姓名、职称、技术简历、学术水平;
  3. 参加课题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素质及专业构成;
  4. 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5. 承担该课题的主要物质条件和经济状况(包括上年度财务经营状况)。
  三、申请书格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 项目名称:
    课题名称:
    项目组织单位:
    课题申报单位:
    课题负责人:
    起止年限:20  年 月至20  年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六 年十月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A4打印,正本1份副本14份。
  课题信息表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申报形式

□投标 □有限择优  □指定 □其它

课题申报单位

名  称

单位所在地

省(市、区)

代码

通讯地址

邮编

单位类别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 □其他

代码

单位主管部门

代码

其他主要参加单 位

序号

单  位 名 称

课题负责人

姓  名

性别□男 □女

出生年

学  历

□研究生 □大学 □大专 □中专□其他

职  称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联系电话

E-mail

课题组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起始时间

年 月

终止时间

年 月

课题活动类型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  □其它

所属技术领域

□能源 □资源  □环境 □农业 □材料  □制造业
□交通运输 □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

创新类型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主要研究内容(100字以内)

 

预期成果

□专利 □技术标准 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新装置 □新材料 □计算机软件 □论文论著 □研究报告
□其他

预期知识产权

获得国外发明专利项,国内发明专利项,其他项。

预期技术标准制定

□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 □企业标准

产学研联合

□是 □否

经费预算

万元,其中国拨     万元。


  课题申报书提纲
  一、课题概述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