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请指南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教育部科技司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6-10-13
【实施日期】 2006-10-1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请指南的通知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提升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研究能力,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本项目旨在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使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整体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经科技部批准,教育部牵头,会同内蒙古科技厅、河北省科技厅、甘肃省科技厅、宁夏科技厅组织实施。本项目采取发布指南、公开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项目课题的承担单位。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特制定本项目课题申请指南,各有关单位可按照本指南要求进行课题申请。
  本通知同时在我司网站(www.dost.moe.edu.cn)和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发布,课题申请指南和申报书可直接从网站下载。
  联系人:周国栋 明 炬
  电话:010-66096301
  E-mail:kjs413@126.com
 
教育部科技司
2006年10月13日
 
附件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课题申请指南
 
  申请须知
  一、项目目标
  在"十一五"期间,本项目重点围绕重点地区农田农用地保土、保水、防沙及秸秆还田的技术需求,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保护性耕作密切相关的土壤耕作关键技术及轮耕模式、农田地表覆盖保护技术、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稳产高效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使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整体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同时,进行区域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建立适合区域气候、土壤及种植制度特点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技术规程,为大面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
  二、申请内容
  根据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从解决农业区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需求出发,在已有技术研究积累基础上,开展创新研究。本项目共分两类,8个课题。
  第一类课题  共性技术研究
课题1 保护性土壤耕作关键技术与轮耕模式研究
课题2 农田地表覆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3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稳产丰产关键技术研究
  第二类课题  区域技术集成示范
课题 4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 5 农牧交错风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7  华北平原缺水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8  长江流域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三、实施期限
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5年,从2006年至2010年。
  四、项目经费
  本项目经费预算3100万,其中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500万,其余经费由集成示范类课题承担部门和单位配套解决。
  五、申请管理
1、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内蒙古科技厅、河北省科技厅、甘肃省科技厅、宁夏科技厅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
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择优选择"的原则,选择承担单位。
3、申请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并以课题为单位申请,未在本指南列出的内容不予受理。
  六、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2、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5个法人单位,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3、承担或参与课题的企业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企业应具备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负债率低于60%,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企业技术需求与课题目标一致;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具有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将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技术推广服务,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4、课题申报材料需经第一承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或所属部门科技(科教)司审定后,进行申报。
5、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6、课题负责人必须是相应领域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年龄不超过60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无不良科研行为。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7、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文件规格: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一式15份,同时附上电子版。申请书按统一格式编写。
3、课题预算申报书须单独装订,与相关申报材料一并提交。课题预算要同时进行网上申报,书面申报材料必须按照网上申报系统软件打印,书面申报材料与网上申报材料不一致,将不予受理。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具体情况见科技部网站www.finance.most.gov.cn。
4、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
5、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课题申报指南》、《课题申报书》及相关的附件可从科技部网站(www.most.gov.cn)或教育部科技司网站(www.dost.moe.edu.cn)上直接下载。
6、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2006年 10 月31日下午17:00时整。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报送申请文件,邮寄材料以北京邮局签收日为准。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责任自负。
7、寄送地点: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邮编:100816)。
  八、未尽事宜参照国家有关科技管理办法执行。
  九、联系人
  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  周国栋 明炬
  电话:010-66096301  传真:010-6602784
  E-mail:kjs413@126.com
申请课题内容与目标
  第一部分 共性关键技术类课题
  课题1: 保护性土壤耕作关键技术与轮耕模式研究
  一、研究目标
  重点围绕农田保土、保水、防沙等保护性耕作基本目标和技术需求,针对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土壤少耕、免耕、松耕、旋耕等保护性耕作与常规翻耕有机结合的技术问题,研究各种土壤耕作方式的技术效应及生态经济适宜性,创新少耕、免耕、垄耕等土壤耕作关键技术及各技术环节的有效衔接方式,建立与区域种植制度匹配、生态经济适宜的新型轮耕技术模式。
  二、研究内容
  (1)不同土壤耕法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选择不同生态类型区与不同土壤环境背景,通过定位试验,比较传统翻耕、免耕、深松、旋耕等各种耕作方式的保土、保水等产量及生态效应,并结合区域种植制度特点,为各地区配置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2)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轮耕模式研究。结合区域气候、土壤、种植模式的特点,进行各种耕法的产量、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比较研究,研究开发一熟区、两熟区及三熟区新型少、免耕技术,并进行周年土壤轮耕模式的试验及调查研究,提出适宜上述区域的少、免耕与常规耕作有机组合的土壤轮耕模式。
  三、考核指标
  完成技术成果1项,制订相关技术规程或技术标准1-2项,提出适宜各区域土壤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措施,形成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区域土壤轮耕模式3-4套,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10%。
  四、经费安排
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00 万元。
  课题2: 农田地表覆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  一、研究目标
以创新农田植物覆盖与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为核心,建立适合北方裸露农田和南方冬闲农田的地表覆盖技术体系,提出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功能调控的技术途径。实现裸露农田防蚀、冬闲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及农田土壤功能协调的总体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1)北方裸露农田生物覆盖技术研究。针对北方裸露农田严重的风蚀水蚀问题,引种筛选耐旱、抗寒覆盖作物,构建配套种植模式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不同覆盖技术模式的防蚀效应,研究以生物覆盖为核心的北方裸露农田地表覆盖保护性关键技术及配套种植模式。
 (2)南方冬闲农田生物覆盖技术研究。针对南方冬闲农田资源利用率低、系统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筛选高效覆盖作物及配套种植模式,比较农田冬闲期不同覆盖模式的综合效应,探讨综合利用技术途径,研究生物覆盖的关键技术及配套模式。
(3)长期高强度秸秆还田下土壤功能的调控技术研究。针对高强度秸秆还田下土壤功能障碍问题,利用北方两熟制农田和南方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监测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热碳等过程,探讨构建良好耕层的技术途径,研究长期高强度秸秆还田下土壤功能调控的技术体系。
  三、考核指标
完成技术成果1项,筛选出3-5个适合不同地区农田覆盖的作物品种,其中1-2个获得新品种认定,提出适宜北方裸露农田和南方冬闲田地表覆盖保护的关键技术及综合模式3套。
  四、经费安排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200 万元。
课题3: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稳产丰产关键技术研究
  一、研究目标
  针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因少免耕和秸秆大量还田造成的播种质量差、保苗率低、病虫草害严重等导致作物产量不稳的突出问题,创新保护性耕作作物高产稳产栽培关键技术,建立适应典型生态类型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稳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模式,实现作物稳产丰产高效的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1)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保苗播种技术。明确典型生态类型区少免耕、秸秆还田下影响作物播种质量、限制作物高质量群体建成的主要原因,研究提高播种质量、缓解保护性耕作措施负面影响的关键栽培技术,筛选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重点突破华北地区玉米秸秆机械还田条件下的小麦保苗技术和东北地区少免耕条件下的春玉米播种技术。
  (2)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虫草害防治关键技术。明确典型区域主体保护性耕作技术条件下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研究提出相应病虫草害控制关键技术、筛选专用除草剂及高效施用机具,形成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生长调控技术。研究典型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规律,品种选择、肥水运筹、密度控制和化学药剂控制等技术手段的调控效应,建立与保护性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稳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  三、考核指标
  完成技术成果1项,专利1-2项,技术标准1-2项,筛选出专用除草剂2-3个。提出适合典型区域少免耕、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高产稳产栽培关键技术模式2-3套。降低成本5%以上,产量提高5%-10%,经济效益提高10%左右。
  四、经费安排
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50 万元。
  第二部分 区域技术集成示范类课题
  课题4: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一、集成示范目标
  根据东北平原黑土区耕地退化侵蚀的特点,以育土培肥、防止土壤风蚀、水蚀,增温抗旱保苗为目的,以玉米留茬耕作、垄作(平作)深松及少免耕为技术核心,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示范样板,进行机械化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集成示范,建立适合该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  二、集成示范内容
  (1)机械化灭高茬耕整地技术集成研究示范。在东北黑土区,以玉米留高茬,秋整地灭茬(高茬),起垄镇压,垄、沟隔年交替少(免)耕精量播种为技术关键,并结合高效肥水管理、适宜农机具和玉米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进行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进行黑土区漫岗地玉米留高茬宽窄行种植新耕法创新研究。
  (2)寒地少(免)耕播种与垄沟深松的技术集成示范。以原垄铁茬播种、苗期垄沟深松为核心技术,结合农机农艺配套,进行抗旱节水型保护性土壤耕作技术集成示范。重点进行大面积机械化深松耕法以及丘陵漫岗地水土保持技术等创新研究
  三、考核指标
  完成技术成果1项,专利 1-2项,地方标准1项。农田水蚀、风蚀量减少10%-20%,秸秆还田率10%-30%,成本降低15-25元/亩,产量提高5%-1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10%;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累计示范推广60万亩。
  四、经费安排
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25 万元,承担部门和单位按不低于1:2比例配套。
  课题5: 农牧交错风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一、集成示范目标
  针对河北坝上、内蒙古后山和宁夏中部等农牧交错风沙区干旱-半干旱农田耕种频繁、少有植被所导致的土壤风蚀与起沙扬尘问题,突破以固土减尘为核心的农田防护耕作关键技术,进一步通过适于区域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的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农牧交错风沙区农田防护与减尘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为保护本区农田以及保障下风地区,尤其是环京津地区沙尘暴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
  二、集成示范内容
 (1)河北坝上作物留茬及牧草覆盖防沙尘技术集成示范。 在河北坝上高寒半干旱风沙区,进行大田作物留茬、多年生人工草茬覆盖为核心,配合农田少耕等技术的技术集成示范。
 (2)内蒙古后山区等高耕作与带状种植防沙尘技术集成示范。在内蒙古后山半干旱风沙区,重点进行坡地等高耕作技术、带状种植为核心,配合农田覆盖保墒等技术集成示范。
 (3)宁夏中部风沙区地表覆被防沙尘技术集成示范。在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以作物留茬覆盖、越冬作物以及机械化砂石覆盖技术为核心,配合少免耕、轮作、化学除草等技术组成保护性耕作的技术集成体系。建立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固土减尘为核心的农田防护耕作技术体系。
  三、考核指标
  完成技术成果2-3项,专利1项,制定地方标准1-2项。核心示范农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使用率达到80%以上,农田风蚀量减少30%-40%,秸秆留田率2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建立核心示范区3000亩,累计推广100万亩。
  四、经费安排
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300万元,承担部门和单位按不低于1:2比例配套。
  课题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一、集成示范目标
以夏闲期防水蚀,冬闲期抗风蚀、抑蒸发及果园保护性耕作为重点,以坡耕地、川台梯田和果园为主要地类,以发挥保护性耕作抗蚀抑蒸综合技术为目标,建立黄土高原以控制水土流失及抑制土壤蒸发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
  二、集成示范内容
  (1)坡耕地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在不同类型坡耕地和不同降水强度下,以等高种植为重点,创新研究隔带种植少免耕技术,综合集成等高耕作、高茬收割、秸秆覆盖等技术,增加坡面地表粗糙度,形成适宜于坡耕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  (2)川台梯田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以少、免耕为重点,综合集成高茬收割、秸秆覆盖等技术,通过作物生长期、休闲期与全程覆盖等不同覆盖时期的技术组合研究,形成适宜于川台梯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  (3)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以增加地表盖度为重点,综合集成秸秆覆盖、绿色覆盖、物理覆盖等覆盖技术,结合少免耕、等高种植、水平沟等技术,形成适宜于黄土高原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  三、考核指标
  完成技术成果1-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粮食作物或果品平均增产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农田水蚀量减少20%-30%,秸秆留田率达到20%以上。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累计推广60万亩。
  四、经费安排
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50 万元,承担部门和单位按不低于1:2比例配套。
  课题7: 华北平原缺水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一、集成示范目标
  针对华北平原缺水地区农田生产效益偏低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全年免耕播种技术、轮耕技术、秸秆全量还田管理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建立适宜于华北平原两熟集约种植区的节水高产稳产保护性耕作集成技术模式。
 二、集成示范内容
 (1)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秸秆还田种植制度下的粮食丰产技术集成研究示范。重点研究示范冬小麦少、免耕播种、玉米秸秆管理(覆盖、还田)、播深、播量和镇压等关键播种技术及其配套机具选型、秸秆催腐技术以及丰产管理技术等,形成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稳产高产管理技术体系。
 (2)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下土壤轮耕模式研究示范。重点研究示范适于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制度的免耕播种、旋茬少耕、耙茬少耕、深松或翻耕等技术组合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建立华北平原两熟区的保护性耕作轮耕技术体系。
  三、考核指标
  完成技术成果1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建立技术体系2-3套,示范区农田两熟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周年粮食产量提高5%-10%,节约成本10%,平均经济效益提高10%-15%;减少燃油等能耗10-15%。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累计推广70万亩。
  四、经费安排
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00 万元,承担部门和单位按不低于1:2比例配套。
  课题8: 长江流域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一、集成示范目标
  重点针对长江上游丘陵、洞庭湖与太湖平原等长江流域稻田土壤耕层变浅、丘陵区水土流失、秸秆超量和劳动力成本高等突出问题,以集成示范推广少免耕机直播(插)、土壤轮耕和秸秆利用等节本增效轻型耕作技术为核心,通过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适宜长江流域农田生产力保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  二、集成示范内容
  (1)长江中下游集约化农田少免耕与秸秆利用结合的轮耕技术集成与示范。在双季稻区进行稻田少免耕栽培、水稻朔盘旱育抛栽、机械留高茬收获、快速灭茬、绿色覆盖等技术集成示范。在稻麦两熟水旱轮作区以冬作物免耕机直播、水稻少耕机播(插)机收、稻草留高茬覆盖为技术核心,建立长江中下游少免耕与秸秆利用集成的土壤轮耕技术体系。
 (2)长江上游丘陵区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长江上游坡耕地坡度大、耕层浅、干旱缺水、水土易流失、土壤酸化、生产能力低等突出问题,对现有坡耕地采取登高带状种植、横坡微沟护土蓄水、绿色及秸秆覆盖等技术,进行集成示范,建立长江上游丘陵区坡耕地固土保水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  三、考核指标
  完成技术成果2项,制定地方标准1-2项。平原示范区养分流失减少10%-15%,丘陵示范区水土流失量减少15%-20%。秸秆还田率坡耕地达到30%-50%,平原区70%-80%。平均每亩节本增收80-100元。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累计推广60万亩。
  四、经费安排
  本课题拟安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125 万元,承担部门和单位按不低于1:2比例配套。
 
附件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  (格式)
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
  课题申报单位:
  课题负责人:
  起止年限:20  年 月至20  年 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二○  年  月
  编写说明
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  3.课题申报书A4打印,根据课题申报要求上报到项目组织部门。
  课题信息表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申报形式

□投标 □有限择优  □指定 □其它

课题申报单位

名  称

单位所在地

省(市、区)

代码

通讯地址

邮编

单位类别

□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 □其他

代码

单位主管部门

代码

其他主要参加单 位

序号

单  位 名 称

课题负责人

姓  名

性别□男 □女

出生年

学  历

□研究生 □大学 □大专 □中专□其他

职  称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联系电话

E-mail

课题组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起始时间

年 月

终止时间

年 月

课题活动类型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产业化开发  □其它

所属技术领域

□能源 □资源  □环境 □农业 □材料  □制造业
□交通运输 □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

创新类型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主要研究内容(100字以内)

 

预期成果

□专利 □技术标准  □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 □新工艺
□新装置 □新材料 □计算机软件 □论文论著 □研究报告
□其他

预期知识产权

获得国外发明专利项,国内发明专利项,其他项。

预期技术标准制定

□国际标准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 □企业标准

产学研联合

□是 □否

经费预算

万元,其中国拨     万元。


 课题申报书提纲
 一、课题概述
 二、课题的目标与任务
  1.项目确定的课题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  2.课题目标与任务解决的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分析
 三、现有工作基础与优势
  1.国内外现有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现状及预期分析
  2.课题申请单位及主要参与单位研究基础(已有的研究开发经历,科技成果、科研条件与研究开发队伍现状等)
 四、任务分解与考核指标
  1.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2.主要技术指标(如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论文专著等数量、指标及其水平,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或产品的竞争分析,满足项目所依托的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研制的需求情况等)
  3.主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如技术及产品应用产业化前景,在课题实施期内能够形成的市场规模与效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等)
  4.课题实施中可能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
  5.人才队伍建设
  6.其它应考核的指标
  五、经费预算
  1.课题总投资预算、各项任务经费分配及分年度经费需求
  2.资金筹措方案及配套资金落实措施
  六、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  1.课题进度安排

序号

进度安排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下半年

特别声明
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经允许转载的,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作者所有。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编辑人员,我们尽快予以更正。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