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卫生部办公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发文字号】 卫办科教发[2006]173号
【发布日期】 2006-09-28
【实施日期】 2006-09-28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卫办科教发[2006]1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农业厅(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的责任。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新资源食品、以食物为载体的恐怖事件等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将“食品安全”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优先主题。
  本项目将在“十五”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瞄准国际食品安全科技前沿,强化食品安全科技与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力争突破风险评估、检验检测、溯源与预警以及安全控制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体系和数据库,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中的地位;加强检测方法和设备研发,获得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设备和试剂,提高应对突发食品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示范,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形成我国特色的食品安全保障模式;不断壮大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逐步增强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支撑能力,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
  现将项目课题申报指南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联系人:
  1.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麻名更  010-58881434
  2.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周乃元  010-62114172
  3.卫生部科教司
   李晔   010-68792243
  4.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
   王甲正  010-82262127
  5.农业部科教司
   陈彦宾  010-64193078
 
卫生部办公厅、质检总局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
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  附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要求
 

 一、基本要求:申请内容必须在本项目指南范围之内,超出指南范围的不予受理。
 二、申报单位的条件
1.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有独立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综合能力的单位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联合申报不得超过三家法人单位)。
2.申报单位可与境外研究机构联合申请(境外机构所需经费须自理),并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约定;申报单位可吸收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员,但应确保课题成果及知识产权归中国所有。
3.积极鼓励科研单位与中资企业或中方控股企业联合申报,并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不少于1:1并纳入统一预算),可共同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企业自主申报应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并有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不良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
4.单独申报的单位必须提供课题实施的管理模式,并出具课题实施完成的保证承诺书;联合申报的单位要明确课题实施的负责单位,并提供合作的组织管理模式及保证课题实施完成的承诺书。申报单位可对课题整体或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申报。
5.申报单位须指定课题专门财务帐户,实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到位,支持研究工作。
6.成果查新证明必须由国家或省级权威部门出具。
三、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固定的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
2.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的时间不少于9个月。
3.年龄在57岁以下(含57岁),并提供身份证号。
4.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若再申报本项目其他课题,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加一项课题。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
5.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四、申报受理
1.课题申报材料送到: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乙7号(北京8118信箱)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人:周乃元  010-62114172
2.申报指南同时在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  )、质检总局网站:(http://www.aqsiq.gov.cn)及农业部网站:( http://www.agri.gov.cn )上发布。
3.请你们根据指南要求认真组织课题申报,并将申请书(见附件3)一式11份(A4纸打印、装订成册)和电子版于2006年10月28日前寄至受理单位(书面材料以邮戳为准,电子版发送到:zhouny@cncbd.org.cn)。所有申请材料不接受当面受理。
4.我们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支持。
  附件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食品安全不仅事关消费者健康,而且影响国际食品和农产品贸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美国、日本、欧盟等通过调整和修订政策法规,将食品安全列入优先领域,纷纷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强化技术研发,保障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或潜在威胁;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现行检测技术研究仍比较薄弱,缺乏基本科技数据支撑;溯源与预警体系、安全控制体系很不完善,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在"十五"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将食品安全作为优先主题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目标主导、整合多方资源,突破重点技术、加强集成应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力争突破风险评估、检测、溯源与预警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重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检测技术、溯源与预警技术、全程控制技术及其标准攻关,同时进行综合科技示范,加强国际合作与战略研究,逐步建立起我国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含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模型、基地以及高通量分析技术体系,逐步增强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中的地位,整体提升食品安全水平,逐步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
现将本次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
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2008年12月。
课题1: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暴露评估模型与软件研究:选择氯丙醇、二恶英、丙烯酰胺、重金属(如铅和镉等)、有机磷农药(如乙酰甲胺磷和马拉硫磷等)、霉菌毒素(如赭曲霉毒素和DON等)等典型污染物,开展暴露评估研究,同时以不确定性为研究重点,开发出点评估技术、随机模型及相关软件。
2. 暴露评估数据库建立:在全国大规模膳食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与开发基于个体数据的按食物种类的消费量数据库及我国食品中重要农兽药残留、天然毒素与食品污染物等的背景值和污染状况的数据库。
二、考核指标
1.针对上述典型污染物建立有效数据量不低于10万的数据库,以暴露边界比(MOE)为重点进行暴露评估,提出符合国际要求的控制标准修订建议,并开发出有自主软件著作权的计算机软件1个,包含Monte Carlo技术和Bootstrap技术的随机暴露评估模型2个;作为起草国之一,参与在CAC中氯丙醇、丙烯酰胺和二恶英标准的制定;
2.建立涵盖30个省(区、市)共4500个家庭、2万人的主要食品消费量数据(每个人、每天分食品种类单独数据,累计超过10万套),在此基础上获得点评估用的均数和高百分位数。
三、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研究的专业机构,具备代表中国参加CAC起草氯丙醇、丙烯酰胺和二恶英等国际标准的水平。
2.申报单位掌握大规模食物污染物监测和消费量数据并能代表中国状况,对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美国环境保护局和欧盟暴露评估软件有充分了解,具备从事Monte Carlo技术和Bootstrap技术软件开发的能力。
课题2:农药及内分泌干扰物的复合效应评估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复合效应的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长期低剂量的联合暴露复合效应模式和评估技术研究;建立敏感生物标志物的评估技术与模型;
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新技术的研究:开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细胞毒理学和分子毒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包括遗传毒性、神经行为毒性、免疫毒性与过敏性、内分泌干扰作用、致癌作用的体外替代筛选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验证。
二、考核指标
1.获得3-5个用于评价复合效应的敏感生物标志物,建立一套复合效应(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的评价方法或评价指标(如HI、TEF、BMDL、ARfD等);
2.获得5-10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累积风险评估数据,建立甲胺磷毒性当量体系;初步阐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联合暴露复合效应的作用模式(相加、协同或拮抗);
3.建立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内分泌干扰作用和致敏性评价的4套方法体系,在神经行为毒性、免疫毒性与过敏性、内分泌干扰作用、食品致癌作用等方面建立替代筛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进行修订。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请单位有从事毒理学研究的专业机构,应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具备省级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实验室合格证(至少二级)。
课题3:抗生素残留引起细菌耐药性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抗生素残留耐药性安全评价模型研究:开展离体肠道模型及肠道微生物定植动物模型研究,定量评价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残留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结构、数量、定植抵抗力、代谢和耐药性的影响,为制定日允许摄入量(ADI)提供技术手段;
2.重要动物源病原生物耐药性的动态数据库研究:以流行病学手段监测食用动物及其产品(肉、蛋、奶及水产品)中重要病原生物耐药性动态数据库,建立动物源耐药病原菌和/或耐药基因转移扩散的风险模型。
二、考核指标
1.建立离体肠道模型和肠道微生物定植动物模型及其抗生素残留耐药性安全评价标准化操作规程,提出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等3~5种抗生素残留定量评价标准;
2.提出耐药菌和/或耐药基因转移扩散风险分析程序和风险评估模型及其标准化规程(草案);
3.建立重点养殖地区猪、鸡、奶牛等3种常见食用动物病原生物耐药性的动态数据库,样本数超过1万份。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请单位有从事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的专业机构,应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具备省级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实验室合格证(至少二级)。
课题4: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指南与生态毒理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开展单嘧磺隆、丙酯草醚等我国创制农药生态转归和风险评估研究,建立我国生态系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
2.农药残留田间降解动态与残留限量的关系及预测模型研究:开展农药在经济作物(蔬菜或茶叶)田间降解动态规律、残留限量预测模式、安全间隔期指南和最大限量标准研究,提出我国农药残留限量制定规程;
3.农药残留评价和管理中食用农产品分类体系研究:根据我国农产品特点,参与修订CAC农产品及食品分类体系,增加我国特有品种,建立我国食用农产品分类体系。
二、考核指标
1.提出2-3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如单嘧磺隆、丙酯草醚等)风险评估结果,为我国农药登记和SPS通报评议提供技术依据;
2.建立1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模型和中国农药风险评估方法指南;提出国家农产品及食品分类标准体系;
3.建立我国生态系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揭示5-10种我国生产的混合农药残留的相互作用规律,并提出多残留累积性风险评估模式;
4.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8-10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10-20项,申请专利3-4个。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请单位有从事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的专业研究机构,具备代表中国参加食用农产品分类体系国际标准修订的水平,应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
课题5: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研究
一、研究内容
1.食品添加剂毒性数据库的建立:根据JECFA、美国FDA、欧盟等对于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最新权威评价结论,开展我国食品添加剂的评估方法研究,建立食品添加剂毒性数据库;
2.食品添加剂用加工食品分类体系框架研究:开展我国与CAC食品分类体系比较研究,建立适合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的加工食品分类体系框架;
3.特定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技术研究:以食品工业用酶制剂为重点,建立生物性添加剂安全性评估技术和通用原则;研究建立食品防腐剂防腐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原则;
4.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标准的修订研究:针对国家标准GB 2760 食品添加剂和GB 14880 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修订的风险管理科学基础问题,研究食品加工中安全使用范围和最大允许使用量;
5.特定食品添加剂规格标准研究:研究我国特有传统天然添加剂(如红曲红、栀子黄等)质量规格和测定方法。
二、考核指标
1.建立我国14类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毒性数据库和食品添加剂用的加工食品分类体系框架,并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估技术和方法;
2.建立食品添加剂如生物性添加剂、食品防腐剂的评价技术和通用原则;
3.建立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指南和评价方法,为我国进入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的核心地位奠定基础;
4.提出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GB 14880《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修订建议,以及5-10种营养强化剂的强化指南;
5.制定我国特有的传统天然食品添加剂(如红曲红、栀子黄等)质量规格。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请单位有从事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专业研究机构,具备代表中国参加食品添加剂用食品分类体系国际标准修订的水平,应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具备省级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实验室合格证(至少二级)。
课题6: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一、研究内容
1.食品包装材料中重要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体系研究:研究建立酞酸酯、烷基酚、氟化有机物(如氟调聚物、全氟烷酸和全氟烷磺酸等)、氯化有机物(如氯乙烯单体)、脂肪酸酰胺类、有机锡等塑料添加剂和残留物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和迁移检验体系;
2.食品新型包装材料和改性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针对开发出的新型包装材料和改性包装材料进行毒理学和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评价研究,确保其安全性。
二、考核指标
1.研究提出7-8类食品包装材料检测方法和相应迁移试验检验方法,经过协同性验证试验,提交标准化方法草案;
2.针对上述新材料和改性材料,在安全性评价基础上提出重要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值20项。
三、申报要求
课题申请单位有专门从事食品包装材料风险评估的专业研究机构,应通过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或者国家实验室认可。其中申报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单位要具备省级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实验室合格证(至少二级)。
课题7:食品新资源与功能食品的安全利用
一、研究内容
1.新资源食品安全评价技术:利用细胞毒理学技术和分子毒理学技术,开展食品新资源安全性评价技术和检验方法研究,特别是针对食品新资源评价中的全食品安全性评价新技术;
2.食品新资源的安全利用:针对我国食品新资源因不当食用所致食物中毒问题研究去毒加工关键技术,重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