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农业部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6-09-28
【实施日期】 2006-09-28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科技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农业部会同国家林业局、教育部组织编制了《“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课题申报指南》。经研究,现将《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单位
  1.申报单位必须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鼓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
  3.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主持人的条件
  1.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固定的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
  2.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的时间不少于9个月。
  3.年龄在55岁以下(含55岁),并提供身份证号。
  三、文件编制
  1.请各有关科研、教学单位认真阅读
《申报指南》,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基础和优势条件组织力量编写申报材料;
  2.每份申报书可包含一个课题的一项或多项研究内容,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一个课题中的一项研究内容,申报单位、申请人、参加人只能参与一次申报;
  3.申报材料要符合课题申报书格式要求,由申请单位和主管部门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4.申报书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四、申报时间
  2006年10月18日16点前(以签收之日为准),申报单位将申报文件(一式10份)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并同时发送申报文件电子版。
  五、联系方式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计划处
  联系人 陈彦宾  张 文
  电 话:010-64193078  64193022
  传 真:010-64193022
  2、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
  联系人 林友华  张新明
  电 话:010-64195085  64195092
  传 真:010-65085602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  附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课题申报指南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  本项目由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实施年限为2006至2010年。
  二、总体目标
  以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为指导,以落
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突破主要农作物育种和高效生产、畜牧水产育种及健康养殖控制关键技术"战略任务为目标,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和农民增收等重大需求,在常规技术改造升级、新品种繁育技术以及种子产业化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集成和创新,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倍性育种等技术集成应用的瓶颈,实现我国主要农林动植物育种技术的新突破,不断提高育种效率和定向育种水平。创造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育种新材料,强化优质、高产与抗逆等性状的协调改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通过新品种繁育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推动和引导我国主要农林动植物品种加速向优质化、专用化、高效化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构筑我国主要农林动植物育种创新体系,整体提升我国动植物育种水平。
  三、申报课题
  课题1:高产优质多抗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
  课题2:优质高产专用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
  课题3: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
  课题4:优质高产专用大豆等油料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课题5:高产优质专用棉花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课题6:高产优质专用薯类及其它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课题7:优质多抗专用蔬菜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  课题8:高繁殖力瘦肉型猪新品种选育
  课题9:优质高产专用家禽新品种选育
  课题10:优质专用牛新品种选育
  课题11:优质专用羊新品种选育
  课题12: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新品种选育
  课题13:高产优质虾、贝、藻类新品种选育
  课题14:高产优质多抗松杉新品种选育
  课题15:高产优质杨树、桉树等速生材树种新品种选育
  课题16:优质抗逆生态与珍贵用材树种新品种选育
  课题17:高产优质水果和干果新品种选育
  课题18:主要商品花卉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
  课题19:优质抗逆专用草新品种选育
  四、承担单位选择
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申报评审的基础上择优委托基础条件好的科研、教学或企业单位,进行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
  五、申报要求
  1、申报单位要求
  (1)申报单位必须是具有较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相关工作基础,其研究方向与
本《申报指南》中的有关课题关联性强;
  (2)具有能够承担本项目有关研究任务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和年龄学科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技术
队伍。鼓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

(3)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育种资源材料、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4)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第一申报人及所有参加人,对同一研究内容不得进行重复和交叉申报。

2、申报文件的编制要求

(1)申报材料要按照课题申报书格式要求进行编写;

(2)课题申报书编写格式详见指南第三部分。

六、申报时间

请各申报单位于2006年10月25日16点前,将申报文件(一式十份)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邮政编码:100026),以签收时间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为便于工作,申报文件电子版(可无签字盖章)也请在同一时间发送到kjzxxmch@agri.gov.cn。

联系人: 林友华  张新明 陈彦宾 张 文

电  话: 010-64195085  64193022


 

第二部分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高产优质多抗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1、长江上游杂交籼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耐旱、水肥高效等性状新基因,选育出育性稳定、优质、广亲和、配合力好、适应性广的不育系、恢复系,以及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新材料,培育适于长江上游地区(云南、贵州、四川)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籼稻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和完善水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杂交籼稻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长江上游地区的杂交籼稻新品种8-10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组合)3-4个,育成的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5-7项,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

2、长江中游杂交籼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耐旱、水肥高效等性状基因,选育育性稳定、优质、广亲和、配合力好、适应性广的不育系、恢复系,以及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新材料,培育适于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籼稻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水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杂交籼稻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杂交籼稻新品种8-10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组合)2-3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5-7项,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

3、 长江下游杂交籼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水肥高效等性状新基因,选育出育性稳定、优质、广亲和、配合力好、适应性广的不育系、恢复系,以及综合性状优良的骨干育种新材料,培育适于长江下游地区(浙江、江苏、安徽东部和福建北部)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籼稻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水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杂交籼稻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杂交籼稻新品种8-10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组合)3-4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5-7项,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

4、 华南杂交籼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耐旱、水肥高效等性状基因,选育出育性稳定、优质、广亲和、配合力好、适应性广的不育系、恢复系,以及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新材料,培育适于华南地区(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海南)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籼稻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水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杂交籼稻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华南地区的杂交籼稻新品种8-10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组合)3-4个,育成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5-7项,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

5、长江中下游粳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水肥高效等性状新基因,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骨干育种新材料,培育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长江中下游粳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水稻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新品种8-10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功能型水稻新品种2-3个,富含微量元素和氨基酸、γ-氨基丁酸、低谷蛋白、抗性淀粉和缓释淀粉等,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5-7项,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

6、北方粳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水肥高效等性状新基因,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骨干育种新材料,培育适于北方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善北方粳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水稻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北方地区的粳稻新品种15-20个,育成品种(组合)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申报发明专利3-4项,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5-7项,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

7、杂交粳稻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杂种优势利用、品质检测、抗逆鉴定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虫、水肥高效等性状新基因,选育出育性稳定、优质、广亲和、配合力好、适应性广的不育系、恢复系,以及综合性状优良育种新材料,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善杂交粳稻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杂交粳稻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杂交粳稻新品种8-10个,育成品种(组合)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8%,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5-7项,新品种累计推广500万亩。

课题2:优质高产多抗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1、黄淮海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轮回选择、抗逆性改良、品质快速鉴定技术,以改善品质为重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黄淮海优质高产冬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4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在北部和黄淮冬麦区选育强筋小麦品种5-8个,中筋品种3-5个,功能性专用小麦2-3个,育成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强筋品种品质要求籽粒硬质,出粉率73%以上,籽粒蛋白含量≥14.5%,粉质仪吸水率≥62%,稳定时间≥10分钟,拉伸仪延展性≥20cm,最大抗延阻力≥400B.V。申报发明专利3-5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5-10项,新品种累计推广0.35亿亩以上。

2、西南优质高产冬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轮回选择、抗逆性改良、品质快速鉴定技术,以提高产量为重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西南地区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西南优质高产冬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2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在西南冬麦区选育中筋小麦品种3-5个,籽粒硬质,出粉率73%以上,籽粒蛋白含量≥14%;育成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增产8%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申报发明专利1-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5-8项,新品种累计推广500万亩以上

3、优质高产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轮回选择、抗逆性改良、品质快速鉴定技术,以改善品质为重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强筋小麦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优质高产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优异育种新材料1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春麦区重点选育强筋面包小麦3-5个,籽粒硬质,出粉率73%以上,籽粒蛋白含量≥14.5%,粉质仪吸水率≥62%,稳定时间≥10分钟,拉伸仪延展性≥20cm,最大抗延阻力≥400B.V;育成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申报发明专利1-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3-5项,新品种累计推广300万亩以上。

4、长江中下游优质高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轮回选择、抗逆性改良、品质快速鉴定技术,以改善品质为重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弱筋中筋小麦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长江中下游优质高产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2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选育弱筋小麦3-5个,中筋优质小麦品种3-5个,弱筋品种品质要求籽粒软质,出粉率73%以上,籽粒蛋白含量≤11.0%,粉质仪吸水率≤55%,稳定时间≤2分钟。育成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申报发明专利1-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3-5项,新品种累计推广700万亩以上。

课题3: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1、北方春播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品质检测、抗逆性改良、单倍体育种等技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突破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协调改良技术瓶颈,创制高配合力自交系,选育适于北方春播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北方春播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北方春播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10-15个,育成品种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10%,籽粒品质达到国标2级,抗三种以上主要病害,新品种累计推广15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6-8项。

2、黄淮海夏播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品质检测、抗逆性改良、单倍体育种技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创制高配合力优质抗逆自交系,以及配合力高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和恢复度高的恢复系,选育适于黄淮海夏播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黄淮海夏播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玉米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黄淮海夏播的高产优质多抗耐密植新品种12-15个,育成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5-10%,籽粒品质达到国标2级,抗三种以上主要病害,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8-10项。

3、 南方山地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群体改良、品质检测、抗逆性改良、单倍体育种技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提高抗逆性为重点,创制高配合力优质抗逆自交系,选育适于南方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南方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玉米育种新材料20-3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适于南方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6-8个,育成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5-10%,籽粒品质达到国标2级,抗三种以上主要病害,新品种累计推广10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5-7项。

4、 优质专用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品质检测、抗逆性改良、单倍体育种技术,以改善品质为重点,突破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协调改良技术瓶颈,创制高配合力自交系,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和功能性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优质专用玉米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玉米育种新材料15-20份,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8-10个,育成品种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左右,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其中,育成的高油玉米品种含油量6%以上,优质蛋白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0.4%以上,工业加工用高淀粉品种淀粉含量>75%,高直链淀粉品种含量>50%,青贮玉米品种每公顷干物质产量25000kg以上,离体消化力大于78%,新品种累计推广500万亩。选育功能性玉米新品种1-2个,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功能性成分,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申报发明专利2-3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5-7项。

课题4:优质高产专用大豆等油料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1、 北方高油高产春大豆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品质检测和抗逆性协调改良技术,以提高脂肪含量和产量为重点,聚合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基因,创制抗病优质骨干育种新材料,以及新型优质、育性稳定、配合力高、广适应性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北方春大豆高油、高产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北方春大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50份以上,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10-15个,种子脂肪含量>21.5%,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提高5%以上,抗当地主要病虫害,耐逆性强。高产大豆新品种4-6个,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脂肪含量21.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申报发明专利3-5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10-12项,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200万亩。

2、 黄淮优质、高产、专用夏大豆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杂交育种、品质检测和抗逆性协调改良技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为重点,聚合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基因,创制抗病优质骨干育种新材料,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黄淮夏大豆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黄淮夏大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30份以上,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优质专用大豆新品种6-8个,种子脂肪含量>21.5%或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或蛋白质与油份总量63%以上,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提高5%以上,抗当地主要病虫害,耐逆性强。高产大豆新品种2-3个,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蛋白含量在4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功能型大豆新品种1-2个,富含微生素E、异黄酮、无过敏蛋白等功能成分,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申报发明专利1-2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4-5项,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

3、南方优质、高产、专用大豆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品质检测和抗逆性协调改良技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聚合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基因,创制抗病优质骨干育种新材料,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南方大豆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南方大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20份以上,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优质专用大豆新品种4-8个,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或蛋白质与油份总量63%以上,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提高5%以上,抗当地主要病虫害,耐逆性强。高产大豆新品种2-3个,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蛋白含量在4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功能型大豆新品种1-2个,富含微生素E、异黄酮、无过敏蛋白等功能成分,产量与对照品种相当,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虫害。申报发明专利1-2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2-3项,累计推广面积300万亩。

4、“双低”优质油菜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轮回选择、杂交育种、品质检测和抗逆性协调改良技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聚合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基因,创制抗病优质骨干育种新材料,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双低”优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40份以上,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10-15个,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20μmol/g,种子含油量高于43%,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申报发明专利3-5项,申报新品种保护权7-8项,新品种累计推广1800万亩。

5、 高蓄能能源油菜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研究和利用轮回选择、杂交育种、品质检测和抗逆性协调改良技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聚合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基因,创制抗病优质骨干育种新材料,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蓄能能源油菜油菜新品种。

研究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立高蓄能能源油菜高效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