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农业部  
【发文字号】 农办科[2006]52号
【发布日期】 2006-09-15
【实施日期】 2006-09-1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和组织课题申报的通知
(农办科[2006]52号)

各有关单位: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我部组织编制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关键技术课题申报指南》。受科技部委托,现将《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抓紧时间组织课题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单位
  1.申报单位必须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鼓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
  3.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二、文件编制
  1.请各有关单位认真阅读《申报指南》,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基础和优势条件组织力量编写申报文件;
  2.课题申报必须以全部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鼓励跨部门、跨单位、多学科联合申请;
  3.申报材料要符合课题申报书格式要求,由申请单位和主管部门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4.申报书要用A4纸、4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它装订方法。
  三、申报时间
  请各申报单位将申报文件一式10份于2006年9月25日16点前(以签收时间为准),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并同时发送申报文件电子版。
  四、联系方式
  1.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计划处
  联系人 陈彦宾  张文
  电话:010-64193078  64193022
  传真:010-64193022
  2.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
  联系人 林友华  张新明
  电话:010-64195085  64195092
  传真:010-6508560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
  邮政编码:100026
  电子信箱:kjzxxmch@agri.gov.cn

农业部办公厅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  附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技术课题申报指南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性技术课题申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一部分  申报须知

  一、项目组织部门和实施年限
  本项目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实施。实施年限为2006至2010年。
  二、共性课题总体目标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针对主要粮食作物高产、超高产和优质安全的跨区域共性关键技术与若干具有全局意义的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攻关,集中优势技术力量,进一步提高作物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申报课题
  课题1: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课题2:粮食主产区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课题3: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4:粮食主产区三大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四、承担单位选择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申报评审的基础上择优委托基础条件好的科研教学单位进行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
  五、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要求
  (1)申报单位必须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2)拥有承担本项目研究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学科与梯队结构合理。鼓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
  (3)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
  (4)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2.申报文件的编制要求
  (1)申报材料要按照课题申报书格式要求进行编写;
  (2)课题申报书编写格式详见指南第三部分。
  六、申报时间
  2006年9月25日16点前,申报单位将申报文件(一式十份)报送到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18号楼501室,邮政编码:100026),以签收之日为准,过时不再受理。受理单位对申报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延误或损坏不承担任何责任。
  为便于工作,申报文件电子版(可无签字盖章)也请在同一时间发送到kjzxxmch@agri.gov.cn。
  联系人: 林友华 张新明   陈彦宾  张 文
  电 话:  010-64195085    64193022

第二部分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 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1.攻关目标
  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创新理论及其相应高产挖潜的技术途径,确立超高产技术集成创新优化与定量化的原则与标准,建立具有明显创新特点的超高产核心技术。并根据东北春玉米、华北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两季稻作区域特点,建立以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效可持续超高产技术模式,实现技术上可推广、经济上可合算、年际间可重现、资源可持续的定点定位周年超高产,并不断创造超高产纪录。
  2.关键创新
  针对粮食作物超高产突破难度大、重现性差、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作物超高产共性理论不完善、区域化技术标准尚未形成等问题,以光合性能、源库、产量构成三大理论为基础提出“三合结构”超高产形成的理论模式,并确定出结构与功能的高产挖潜不同技术途径、提出作物超高产技术优化与定量化的原则与标准,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超高产技术模式,培育超高产新典型。
  3.研究内容
  (1)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关键理论与技术途径研究
  三大作物超高产形成的共性理论及生理机制。根据三大平原三大粮食作物超高产形成的共性特点和产量限制因素,重点研究 “三合结构”模式中不同层次构成因素的作用关系,分析作物超高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并进一步揭示超高产作物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关键时期群体结构与功能高效协调、高光效与高分配相互作用关系、产品器官形成和退化有效调控等重要生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超高产共性理论。
  三大作物高产挖潜的技术途径。基于超高产形成的共性理论及生理机制,进一步挖掘作物不同层次的补偿机制,具体分析作物产量潜力限制因子,通过结构挖潜和功能挖潜具体途径,实现高产突破,为超高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三大作物超高产技术优化与定量化设计。针对三大作物三大平原超高产技术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对作物产量潜力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其产量限制要素进行权重分析,明确不同高产挖潜的途径,重点研究作物超高产的技术效应、产量目标的技术定量化设计及其优化集成的共性原则和方法,提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超高产技术优化组合的方案及定量化指标。
  (2)三大作物可持续超高产不同技术模式研究
  长江中下游水稻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及不同技术模式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资源变化特点,通过光热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以突破逆境低温、多湿、寡照、优化群体结构、提高个体质量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目前已经育成或正在培育的理想株型、高光效和杂种优势相结合的超高产品种潜力;以培育壮苗、提高结实率为核心技术,通过早稻耐异常温度及抗早衰和晚稻壮苗、抗逆、提高粒重等关键技术集成和常规技术配套。建立双季稻、再生稻及麦稻两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周年超高产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相统一的技术模式及其技术规程,通过比较分析明确区域化两作超高产技术特色。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体化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与不同技术模式研究。基于华北地区周年光温水资源分布特点,采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壮根强叶、防衰增粒、肥水高效运筹及抗逆高产的创新栽培技术,通过群体质量定量化控制等技术集成和常规技术配套创建新的超高产典型,建立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一体化超高产技术模式及其技术规程,通过比较分析明确区域化两作超高产技术特色。
  东北平原春玉米超高产关键技术创新与不同技术模式研究。基于东北平原的生态和土壤条件、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特点,以提高玉米群体性能的高效表达为核心,通过增密防倒防衰保重的结构性挖潜和扩库强源促穗增粒的功能性挖潜不同技术模式的建立,形成以目标控制的栽培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优化集成,并对不同模式比较,建立雨养区玉米可持续超高产技术体系和相应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
  4.技术指标
  完善超高产理论模式和产量挖潜途径,并指导建立超高产技术体系15套,实现三大平原同地周年持续超高产,具体指标为:东北平原春玉米1050~1150公斤/亩;华北平原1550~1650公斤/亩(冬小麦650~750公斤/亩,夏玉米区900~1000公斤/亩);长江中下游平原1350~1500公斤/亩,(双季稻和稻麦:早稻或小麦650~700公斤/亩、晚稻700~750公斤/亩;再生稻:头季900~950公斤/亩,再生季550~600公斤/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10项,开发新产品15~20个。
  5.课题经费:五年国拨经费700万元。

  课题2 粮食主产区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1.攻关目标
  课题以提高我国三大平原粮食超高产和高产稳产的土壤条件为重点,研究我国农田高强度开发情况下农田养分、水分高效管理技术及粮食超高产的土壤营养指标,建立一套以土壤-作物营养时空分布规律和农田养分时空有效性控制理论为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