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粮油产后减损技术”任务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决定在“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结合《“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针对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巨大、质量损失明显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领域“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共设置了3个课题,即“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粮食干燥防霉技术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通过我国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六省)、华北平原(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东北平原(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主产区进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为我国农村安全储粮、提高粮食综合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现公布该项目产后领域三个课题的申报指南和有关申报要求,请各有关单位按要求积极申报。 一、课题申请单位 (一)须具有与相应课题紧密相关的前期研究,在粮食储藏科技方面近几年具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具有较好的研究开发条件及产业化实力的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不包括外资企业)均可申请,不接受个人申请; (二)承担以往粮食行业国家科技项目具有良好业绩,以及必要的配套自筹资金,并能为课题集成示范及其它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三)参与“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且验收情况良好的单位,以及长期从事农村储粮科技服务的单位将优先考虑;鼓励粮食企业、中央级科研单位(含转制院所)联合有关区域性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在实施中能产生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产业化前景好,有与课题紧密联系和实质性的前期工作基础的单位将优先考虑; (四)提供的申请书内容真实可靠,需提供相应课题有关前期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申报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等。 二、课题负责人 (一)年龄应在55岁以下(含55岁),有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从事有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一线工作4年以上; (二)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有固定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50%; (三)行政管理人员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未按期完成任务、未经验收、项目执行不好、学风不良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该项目课题负责人申请本项目的课题; (四)研究开发方向与所申请的课题关联性须较强,对国内外有关最新科技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已完成相应课题的前期科研工作,前期科技成果可靠,具有创新性。 (五)课题申请人只能申请主持本项目一项课题,若再承担本项目其它课题,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加课题。 三、申报程序 课题申请单位需经单位所在地或课题示范点所在省级粮食局上报推荐公函后,报送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 四、课题经费 本项目国家科技拨款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技术承担单位的攻关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申报单位应提供相应的自筹资金;具有示范点内容的,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相应配套资金的将优先支持,申报单位对课题经费需按“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单独管理,单独核算。 五、申报要求 (一)鼓励科研院所、院校、科技型企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超过5家法人单位,其中科研单位不超过2-3个,企业不超过3家;联合申报的单位须共同签订申报协议,并确保配套资金到位,明确相应知识产权的分享比例)。各申报单位的资信情况必须良好。 (二)申请单位既可对本项目第17、18、19课题的整体内容进行申报,也可对课题的专题内容进行申报。以企业为主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的科技人员和联合科研单位的良好机制,并有相关协议,集成示范的课题,科研单位联合企业申报的,将优先考虑。 (三)申请的课题要有先进、创新的研究开发思路,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有明确的考核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 (四)超出课题申报指南范围的课题申报将不予受理。课题申报指南(附件1)、课题申请书封面格式及编写提纲(附件2)将在我局网站(http://www.chinagrain.gov.cn)发布。 (五)申请书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一律采用A4纸打印(四号仿宋字体、双面印)、装订盖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名称、申请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并加盖第一申请单位公章,一式11份,于2006年9月25日前送到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科技处,过期不予受理。 (六)联系方式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906室(100038) 联系人:姚磊 张成志 电 话:010-63906906、63906832、63906935 六、课题评审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司将对申请课题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专家组评审,择优立项支持。 二○○六年九月十五日 附件: 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申报指南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粮油产后减损技术"任务要求,针对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巨大、质量损失明显的重大技术问题,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领域"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共设置了3个课题,即"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粮食干燥防霉技术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课题。 总体目标:在"十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的成果基础上,通过我国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平原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主产区进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为我国农村安全储粮、提高粮食综合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时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领域)课题由国家粮食局组织实施,实施期为2006~2010年。 项目经费:项目经费预算总投资为3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00万元。在示范区,各省粮食局或地方政府按1:1的比例进行配套,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项目的实施。 课题十七、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预期目标:通过农户储粮通风技术、农户气密储粮技术、农村储粮粮仓新材质等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粮种使用的农户储粮新装具和新仓型,在三大区域建立以收纳库为依托的代农储粮的技术服务示范。集成创新不同区域、不同粮种安全储藏技术模式并进行应用示范,在粮食主产区构建农户储粮减损技术保障体系,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课题,在12个粮食主产省建立36个储粮装具加工基地。2006~2008年,在108个乡(镇)建立核心示范户、技术示范户10260户,2008~2010年辐射到千村万户。开发相应的实用技术。 1.东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该区域冬季寒冷期长、气温低的储粮生态特点和收获后玉米水分含量高、易发霉、储藏量大的特性,通过开发新材质和优化工艺设计,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农户玉米储藏专用仓并完成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该区域玉米安全储藏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在东北平原玉米主产区(黑龙江、辽宁、吉林),每个省选3个区,每个区选3个点,每个点选50户,建立示范区。 (2)集成东北平原农户玉米储藏技术模式2套,开发适合东北平原农户玉米储藏粮仓或装具3套,仓容量3000~5000公斤,农户储粮的投入控制在0.03元/公斤年以内,将示范户储粮损失率降低到4%以内。 (3)建立储粮粮仓加工基地9个,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制定储粮装具设计标准图2套并制定企业标准,形成系列化产品。 (5)制定东北平原农户粮仓设计规范(草稿)。 (6)制定东北平原玉米储藏技术规范(草稿)。 (7)建立1个以粮食收纳库为核心的示范点,以示范库为依托,开展粮食收储、粮情日常检测、储粮化学药剂专卖等技术推广与服务,开展粮食品质状况监测与检测技术服务,建立农村储粮专家咨询系统和粮食信息服务平台。 (8)发表3~6篇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1-2项。 2、华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该区域夏季气温高、气候干燥、降雨集中的储粮生态特点和小麦(玉米)的储藏特性,采用气控储粮技术,通过开发新材质和优化工艺设计,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农户小麦(玉米)储藏粮仓并完成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该区域小麦安全储藏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主产区(山东、河北、河南),每个省选3个区,每个区选3个点,每个点选110户,建立示范区。 (2)集成华北平原农户小麦(玉米)储藏技术模式2套,开发适合华北平原农户小麦(玉米)储藏粮仓或装具3套,仓容量500~2000公斤,农户储粮的投入控制在0.03元/公斤年以内,将示范户储粮损失率降低到4%以内。 (3)建立储粮粮仓加工基地9个,并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制定储粮装具设计标准图2套并制定企业标准,形成系列化产品。 (5)制定华北平原农户粮仓设计规范(草稿)。 (6)制定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储藏技术规范(草稿)。 (7)建立1个以粮食收纳库为核心的示范点,以示范库为依托,开展粮食收储、粮情日常检测、储粮化学药剂专卖等技术推广与服务,开展粮食品质状况监测与检测技术服务,建立农村储粮专家咨询系统和粮食信息服务平台。 (8)发表3~6篇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1-2项。 3、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该区域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的储粮生态特点以及稻谷的储藏特性,通过开发新材质和优化工艺设计,研究开发具有区域特点的新型农户稻谷储藏粮仓并完成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该区域稻谷安全储藏模式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在长江中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