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目 录 第一章 “十五”成就和形势分析 第一节 “十五”成就 第二节 基本经验 第三节 形势分析 第二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原则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壮大优势产业 第一节 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第二节 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升级 第三节 加快发展优质棉产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养殖业 第五节 做强做大种业 第六节 发展高效糖业 第七节 发展特色产业 第四章 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第一节 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三节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第五节 推进场县(乡)合作 第五章 做大做强现代工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工业 第二节 做强龙头企业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流通业 第二节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 拓展消费性服务业 第四节 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七章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高标准建设出口基地 第二节 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 第三节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四节 稳步创建境外生产基地 第八章 全面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 第一节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 第二节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第三节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九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制 第二节 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改革 第三节 切实减轻农工负担 第四节 加快分离办社会职能 第十章 努力构建和谐垦区 第一节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节 发展农垦小城镇 第三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四节 弘扬农垦精神 第五节 维护垦区稳定 第十一章 建立保障机制 第一节 切实加强领导 第二节 努力增加投入 第三节 积极落实和争取政策 第四节 深入调查研究 《全国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和农垦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的,主要确立“十一五”期间农垦发展的定位和指导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和发展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农垦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五”成就和形势分析 第一节 “十五”成就 “十五”时期,农垦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努力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5年农垦实现生产总值1358.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8%。200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195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7%。自2002年起全系统扭转了之前连续5年亏损的局面,连续4年盈利,累计盈利161亿元,累计税金272.9亿元。2005年实现利税总额123.2亿元,其中利润53.2亿元。资产总额达3253.3亿元,比2000年提高33.7%。 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17个垦区整体改制为企业集团,一大批农场转制成专业公司或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产业大公司已经形成,绝大部分场办二、三产业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机制更加灵活,效益逐步提高。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牢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占全国农垦的37.4%,部分垦区超过50%;从业人员181.9万人,占农垦全部从业人员的34.2%,职工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加快,部分垦区职工负担有所减轻。 三、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壮大。2002年全系统开始实施“农垦发展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800万吨左右,商品率达80%以上,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天然橡胶年产量最高达57万吨,供给量增加。2005年,棉花产量突破12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9%;糖料667万吨,牛奶245.5万吨,肉类产品145.8万吨,水产品79.5万吨;具有区域特色的热带水果、剑麻、啤酒花、番茄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四、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占全国的8.2%,经营领域涉及粮食、天然橡胶、棉花、牛奶、糖料、种子、剑麻、葡萄酒等。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2005年各类产业化组织直接带动农户21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45亿元,增加就业110万人。 五、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奖460项,其中国家级奖30项;获得专利成果112项。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和胚胎移植等一大批种养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63万千瓦,较2000年增长26.2%,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0.7%。粮食平均亩产从308公斤提高到367公斤,棉花从105公斤提高到128公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7%。工业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科技水平普遍提高。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农垦系统开始实施“农垦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现已建成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并全部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称号。建成了120个绿色无公害农业示范监测基地,总监测面积114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达313个。在全国率先设计开通了“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成了部级检测中心17个,已初步形成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检验检测网络。 七、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系统实现出口商品供货总额254.2亿元,占当年农垦生产总值的18.7%,“十五”年均增长20.9%。出口商品20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增多。对外合作领域由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高新技术和设备成为引进重点。境外投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信息化进程加快。农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90%的垦区主管部门完成了办公局域网建设,22个垦区开设了专门的互联网站。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先进的企业管理软件、物流行业GPS远程跟踪定位系统、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等得到推广和应用。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九、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得到加强,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绝大多数垦区建立了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系统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35%。扶贫开发稳步推进,5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8亿元,完成扶贫开发项目1525个,解决了20万人的饮水问题。事关农垦长远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土地、税费、社保、户籍、低保等重大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实。 第二节 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农垦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农垦“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改革新思路和发展新途径。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统筹国家利益和农垦经济发展,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农垦经济工作的中心,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努力探索和把握农垦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切合农垦实际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农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立足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垦区实际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全面提高,垦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发展农垦先进生产力、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保持垦区社会稳定为根本目标,切实转变垦区主管部门职能,积极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促使农垦管理体制更加顺畅,企业经营机制更具活力。加强场县(乡)合作,稳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拓展了农垦发展空间。 ----坚持科技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把科技进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应用,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着力建设科技人才支撑型垦区。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深入挖潜,努力探索内涵式增长模式,促进了农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垦区。从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积极争取并落实养老保险等各项政策。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大力加强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职工群众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垦区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