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年8月24日 商务部外贸司) 目 录 前 言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三、农产品出口发展目标 四、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前 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制定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出口取得长足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十五”初期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增长70%,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7620亿美元)的3.6%,占当年农业增加值(22718亿元人民币)的9.6%。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排名也不断上升,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排在世界第5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为3.2%,比“十五”初期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商品结构发生变化,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2005年园艺、畜禽、水海等几类优势产品合计出口183.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7.5%。农产品出口品种迅速增加,由900多种发展到1300多种,许多小商品成为骨干出口品种。大蒜、花生、烤鳗、蘑菇罐头、苹果汁、香菇、蜂蜜等农产品出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茶叶、番茄酱罐头、肠衣、烟草、玉米等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从产业布局来看,各地已逐步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如山东的蔬菜出口基地、云南的花卉出口基地、福建的烤鳗加工、浙江、福建和河南的香菇、陕西和山东的苹果及苹果汁等等。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从种养、加工、包装、运输到营销、新产品开发,部分产品已初步形成了一条成熟、完整的产业链。二是经营主体发生变化,外资、民营企业成为出口主力军。农产品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由少数外贸公司专营、以创汇为目的,发展到以1.76万家企业为主体、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局面,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已成为出口主导力量。 2005年外资企业农产品出口达117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3%,已超过国有企业,跃居第一。民营企业出口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十五”初期的7%增长到25%,增速迅猛。 三是出口模式发生变化,“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正逐步普及,出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出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突破技术壁垒效果显著。部分企业实行了贸工农一体化,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迈进。出口企业获得国际通行认证明显增长,目前全国获得有机认证企业近1000家,通过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企业2000多家。四是市场格局有所改善,市场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集中在日本、香港、欧盟、美国、韩国、东盟六大市场,尽管目前对6大市场的出口比重仍保持在80%以上,但近年来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幅远远高于传统市场,截至2005年,我国农产品已远销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五”期间,一些商品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率先打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大宗粮食产品首次实现对台湾省出口,还远销到非洲、西亚等地区的市场,突破了原来以日、韩、东南亚为主的市场格局;水果对北美、欧洲、拉美出口实现新突破;中断8年后,重新恢复对中东的活畜出口。 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一是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好于国内销售,在一些主产区,出口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带动农村就业。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农业、制造业、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为这些部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专家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2005年的出口额计算,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54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三是促进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出口农产品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包装、储运、品牌等方面标准不断优化,在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也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各地发展外向型农业,形成了一些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如山东的蔬菜出口基地,云南的花卉、松茸出口基地,福建的烤鳗加工,陕西的苹果和果汁,新疆的番茄等等。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较大、促进农产品出口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如果不加快解决,将严重制约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步入入世“后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压力全面增加,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正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十一五”期间,应着重解决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健全出口促进机制,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和出口结构调整,改善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出口企业,推动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为带动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是现阶段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根本任务。农产品出口发展要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2、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出口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整体外贸发展水平,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还不高,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对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扩大和发展农产品出口,必须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开土地、水资源短缺的劣势,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制订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并组织实施。 3、坚持技术创新,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今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是未来农产品竞争的方向。“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快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培育出口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是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协调国家宏观目标和市场主体的微观行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扩大出口;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茶叶、水海产品、禽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重点扶持贸工农一体化,拥有自有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加工能力强、出口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产品和不同市场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目标。 (三)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是,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升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1.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