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交通部关于印发《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交通部  
【发文字号】 交公路发[2006]441号
【发布日期】 2006-08-23
【实施日期】 2006-08-2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交通部关于印发《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辽宁、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省、广西自治区交通厅:
  为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部组织制定了《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组织和实施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六年八月二十三日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方案

  为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完成全国10个省(区)共24个试点路段的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工作,提高试点路段的抗灾能力、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水平。探索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措施和组织实施方法,为全面实施积累经验。工程实施后的二级公路应能够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三、四级公路应能够经受25年一遇的洪水威胁。
  (二)主要任务
  结合近年来特别今年以来公路水毁、震毁的灾害发生情况,依托路面大中修工程、危桥改造、公路灾毁修复工程和安保工程实施工作,以增设和完善试点路段的灾害防护设施为重点,推广科研成果,采用成熟的工程措施,对公路边坡、路基、桥梁构造物和排(防)水设施进行综合处治,全面提高公路防灾能力。具体包括:
  1、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试点路段公路灾害的成因,科学拟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2、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完善、修复各类排导设施,及时检修防洪设施,以预防和减小自然灾害对公路设施的损毁。
  3、清理、疏通桥涵的泄洪通道,增设必要的调治导流设施,增强公路桥涵构造物的抗洪能力。
  4、全面修复已损毁的挡墙、护坡、石笼、驳岸等公路防护设施。
  5、整治或加固易发生崩塌、滑坡、滚石、冲蚀、冲刷、泥石流等灾害损毁的公路上、下边坡和路基。
  6、顺应洪水流势,全面整治或完善试点路段的排水系统。
  7、探索公路灾害防治工程的处置技术,总结工程实施经验,完善《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技术指南(试行)》(附后)。
  二、工作步骤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涉及因素多、技术要求高,而且多数实施路段位于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岭重丘区,实施难度大。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按以下步骤,精心组织,周密筹划,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试点工作。
  (一)调查摸底。收集、分析试点路段发生灾毁的历史数据,查明灾害发生的具体位置、类型、规模,摸清目前公路设施的抗灾状况。
  (二)工程设计。根据调查摸底结果和试点工程的规模、复杂程度等,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对试点工程进行详细设计,并对设计方案作充分论证。
  (三)组织实施。组织施工单位按设计方案完成试点工程施工。
  (四)总结验收。灾害防治试点工程完工后,省级公路管理机构应依据相关规定及时组织验收,并向部提交“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技术总结报告”。部将根据情况组织抽查。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是交通部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我国公路网络的通行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到精心组织、周密筹划,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试点工作所需资金主要由有关地方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筹集,部给予适当补助。部补资金将纳入安保工程的投资计划下达各地。试点省(区)的交通主管部门应根据工程需要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及时足额到位,为试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三)精心设计,保证工程效果。公路灾害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整治工程技术难度大,试点省(区)应针对影响公路设施安全的主要灾害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专门设计。设计方案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并充分体现“安全、经济、环保、和谐”的勘察设计新理念。
  (四)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规范和加强工程管理。应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并建立和完善符合试点工程特点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工程实施质量。
  (五)加强技术支持,提高试点工程的技术水平。部已确定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作为试点工作的技术依托单位,对试点工作进行跟踪研究,提供技术咨询。试点单位也要组织有关技术单位,结合工程实施和当地灾害特点开展技术研究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技术支持,提高试点工程技术水平。力争做到完成一项试点工程,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批技术专家,提高和普及公路灾害防治技术。
  部公路司联系电话:010-65292772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联系人:崔建恒
  联系电话:029-88322888转8418,13609188309
二○○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  附件2: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技术指南(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六年八月)
 
 
目  录
  1 总则
  2 灾害调查和评估
  2.1 泥石流和水毁
  2.2 路基病害
  3 防治工程设计
  3.1 水毁防治工程
  3.2 泥石流防治工程
  3.3 路基病害防治工程
  4 施工
  5 工程验收
  6 效果评估和总结
  附录  泥石流相关计算方法
1 总则
  1.1 为提高公路抗灾能力,指导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1.2 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是通过增设和完善公路的灾害防护设施为重点,对公路边坡、路基、桥梁构造物和排(防)水设施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公路抗灾能力的专项工程。
  1.3 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的实施应按照“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对公路灾害防治工程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整治。
  鼓励技术创新和采用经过论证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1.4 通过实施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提高试点路段的抗灾能力、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水平,探索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措施和组织实施方法,为全面实施积累经验。
  1.5 本指南适用于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的实施。
  1.6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的实施,除应符合本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灾害调查和评估
  2.1 泥石流和水毁
  2.1.1 水毁调查与评估,必须进行水毁形成条件调查,通过现场勘察认识所在河段的类型及河床变形、地质构造等特点,再结合灾害工程特点,研究水毁的原因。水毁和泥石流都具有冲击、侵蚀、携带、淤积等破坏能力,但形成机理和流体性质完全不同。
  2.1.2 洪水与暴雨时空关系密切,以重复发生、夜间多发为特征。其危害的方式包括冲刷、侵蚀、冲击、淤积、淹没、漫流改道为主,具有突发、集中、历程短、成灾快的特点。调查评估的重点是洪水发生的时间、历程、流量、频率等。
  2.1.3 洪水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见表2.1.3。
  表2.1.3             洪水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
│   项 目   │        调查内容        │    调查方法    │
├──┬─────┼────────────────────┼───────────┤
│形成│ 气候水文 │调查分析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季、月降水│收集气象台、站观测资料│
│条件│     │量,研究最大日降雨量、暴雨强度和引起洪水│,必要时现场观测并进行│
│  │     │的天气过程。              │相关分析。      │
│  ├─────┼────────────────────┼───────────┤
│  │ 流域特征 │量测流域面积和形状,调查地形特点、土壤、│收集既有资料,或实地勘│
│  │     │植被和沟床物质构成,勘测沟道地形和纵横断│察和测量       │
│  │     │面。                  │           │
├──┼─────┼────────────────────┼───────────┤
│洪水│ 行洪时程 │洪水暴发的时间、最高水位及其持续时间、涨│访问当地居民、目击者 │
│特征│     │落过程                 │           │
│  ├─────┼────────────────────┼───────────┤
│  │ 洪水痕迹 │调查洪水留下的泥痕、水记或人工刻记,以及│现场调查和量测    │
│  │     │其他一切可以表明最高洪水位的证据    │           │
├──┴─────┼────────────────────┼───────────┤
│  灾情调查  │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区域、灾害的类型和损失程│实地勘测       │
│        │度,工程修复难易程度。         │           │
└────────┴────────────────────┴───────────┘
  2.1.4 洪水流量计算根据实地条件采用比降法、急滩法或卡口法。河道顺直、沟床稳定、纵坡和糙率一致的河段,可采用满宁公式计算;由稳定流变为急流的沟床纵坡变化的河段,可采用急滩法计算;河道变窄的峡谷河段,可采用卡口法计算。
  2.1.5 设防洪峰流量计算,有可靠暴雨和水文资料情况下,根据统计分析确定;没有可靠资料情况下,可利用邻近地区资料移植分析计算。在山区条件下,推算小概率洪水的可靠性较差。对于频繁发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可能的最大洪水推荐采用暴雨放大、移植或叠加的方法预测最大洪水。
  2.1.6 泥石流暴发突然,速度快,历时短,破坏力大,能将大量固体物质冲出山外,对路基、桥涵、隧道及其附属构造物堵塞、淤理、冲刷、撞出,造成直接破坏;也可淤塞河道,迫使水流改道,冲毁公路。
  2.1.7 泥石流活动以突发性、周期性、群发性和差异性为特征。其危害方式以淤积掩埋、冲击冲毁、阻塞水流淹没、进而溃决冲刷等为主,具有数量多、分布广、频繁发生、重复成灾、类型多、差别大等特点。调查评估的重点是泥石流形成背景、活动规律和冲淤特点。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见表2.1.7。
  表2.1.7             泥石流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
│  项   目  │       调查内容       │      调查方法      │
├──┬─────┼─────────────────┼───────────────┤
│形成│ 沟谷地貌 │沟谷位置和形态、流域面积、谷坡坡度│收集或实测地形图、量测坡度和面│
│条件│     │、沟谷长度和比降等        │积              │
│  ├─────┼─────────────────┼───────────────┤
│  │ 地质背景 │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和地│现场调查测绘         │
│  │     │震活动、地下水活动        │               │
│  ├─────┼─────────────────┼───────────────┤
│  │ 气象水文 │主要调查与泥石流形成和防治有关的温│主要通过查阅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推│
│  │     │度、降水和其他形式的供水条件   │算。必要时进行小流域气象观测。│
│  ├─────┼─────────────────┼───────────────┤
│  │ 土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