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国家体育总局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6-07-11
【实施日期】 2006-07-1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各行业体协:

  2006-2010年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段。这5年,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即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最后阶段,又是为群众体育事业的下一个十年做准备的阶段,它将为到2020年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体育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发展体育事业的总体规划,结合我国群众体育实际,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制定了《“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希望你们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按照国家“十一五”群众体育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群众体育发展规划,为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国家体育总局

二00六年七月十一日

 

“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  前   言

  群众体育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是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群众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将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体育服务能力,确定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群众体育事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改善居民体育消费环境,促进体育健身服务性消费。总之,进一步明确了群众体育事业的目标和任务,为制定“十一五”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

  2006-2010年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段。这5年,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即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最后阶段,又是为群众体育事业的下一个十年做准备的阶段,它将为到2020年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体育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群众体育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  一、发展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十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全社会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经过广大群众体育工作者艰苦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正在形成,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城乡居民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国民健康素质日益提高。到2004年底,我国7-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37.1%,比200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达到发展中国家靠前的水平;群众性体育组织日益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扩大;体育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群众体育管理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大幅度增加,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与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比1995年增加38.1%;群众体育健身服务业正在兴起,群众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表彰活动广泛进行,群众体育工作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全民健身宣传工作不断加强,群众体育科技成果显著,群众体育事业充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年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正在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发展之路。这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体情出发,坚持政府对人民体质和健康负总责、负主责,不断加强政府对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领导,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的群众体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倡导和扶持群众开展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改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不断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健身服务和保障;坚持群众体育事业的公益性质,推进群众体育的社会化,发展群众体育产业,形成政府通过公共财政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体育需求,社会通过“第三部门”和市场提供准公共体育物品和私人物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的格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逐步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兴办、群众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体制和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网络;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把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之中。紧紧围绕构建全民健身体系这个目标,整体规划,分段实施,逐步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和薄弱的群众体育物质基础与短缺的群众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公共体育资源不足,这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群众体育资源规模严重不足,一方面表现为现存国有群众体育资源社会效益明显不高。二是滞后的群众体育管理与快速多变的群众体育发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