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韶府〔2006〕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韶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韶关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一日 韶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年至2010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全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韶关市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促进韶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目标的实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科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事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全市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使科学技术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十一五”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亿元,是2000年的2.4倍;省级民营科技企业70家,民科企业技工贸收入达45亿元,是2000年7.5倍;五年来,组建省级民营科技园1个,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2家(国家级2家、省级6家、市级14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项目1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级专业镇4个,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5个。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5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84项,其中国家和省级计划为261项,项目总投资23.8亿元,这些项目可新增工业产值75.4亿元,新增税利13.6亿元,增加农业收益20.5亿元;取得科技成果287项,其中15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17项,市科技进步奖258项,在获奖的工农业项目中,新增产值54.4亿元,新增利润11.38亿元,新增税收3.935亿元;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821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93件,2005年专利申请量比2000年翻了两番。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50.27%。 --科技投入较大幅度增加。5年财政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7954.5万元,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 --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较大进展。截止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为16.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3%,全市享受国务院和省特殊津贴的专家78人,博士39人,硕士293人,正高职称186人,副高职称3850人,中级职称32278人,初级职称54189人。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32人。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先进技术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科技一体化将为我市实现技术跨越创造条件。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市科技发展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使我市的科技发展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产业发展的因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技术瓶颈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因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韶关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为总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继续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工作,把科技进步融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坚持把科学规划摆在首位,合理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实行重点突破,使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原则。鼓励开展自主创新,对有优势、有创新能力、有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对我市技术优势不明显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以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引进,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技术的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跨越,抢占技术制高点。 ——坚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以项目为纽带,以“柔性”联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施展才能、大胆创新的环境,优化机制,兑现政策,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三)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是:科技总体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为建设科技强市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是: ——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建立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翻两番,发明专利申请量明显提高,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80件。加快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5%左右。 ——科技人才队伍有较大发展。全市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45人,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向三大产业渗透,到2010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 ——全社会科技投入有较大增加,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科学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以上。 ——科技发展能力有较大提高。优化学科布局,组建的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达到15家,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家。加快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 ——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应用高新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加快主要农产品良种化步伐,推广良种和先进适用技 |